竹楼篇为陈戚畹

江南多此物,今亦盛燕幽。

不问随人看,收青别起楼。

削皮作冠子,揽箨裹书筹。

固是涂椒裔,终知修禊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竹楼的景象与文化内涵,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向往。

首句“江南多此物”,开篇点题,指出江南地区竹林茂盛,竹子作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接着,“今亦盛燕幽”一句,描述了竹楼在现代社会依然盛行,不仅在江南,甚至在更远的地方,竹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人们对于宁静、幽雅生活的追求。

“不问随人看,收青别起楼”表达了诗人对竹楼的独特见解,认为竹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观的美观,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生活空间,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这里的“收青”可能指的是收集绿色,即利用竹子的绿色来装饰或建造竹楼,营造出清新的自然氛围。

“削皮作冠子,揽箨裹书筹”则通过具体的工艺细节,展现了竹楼的制作过程和材料的巧妙运用。竹子的皮可以用来制作帽子,而竹笋的外壳(箨)可以包裹书籍,既体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也暗示了竹楼内可能藏书丰富,是一个充满知识与文化的场所。

“固是涂椒裔,终知修禊俦”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竹楼的文化意义。这里“涂椒裔”可能是指竹楼的装饰风格,或是对竹楼所在环境的一种比喻,强调竹楼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点。“修禊俦”则借用了古代文人雅士在春天举行修禊活动的传统,暗示竹楼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文人聚会、交流思想、享受自然美景的理想之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楼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地区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竹楼作为文人雅士生活空间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576)

徐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号:天池山人
  • 籍贯: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521—1593

相关古诗词

俞将军所晤杨盐城

使君南海隽,铁面紫髯修。

独领烟波邑,长县鱼鳖愁。

双凫将紫气,一叶渡淮流。

邂逅将军宅,离觞尽日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郁车驾

驾部之官去,凉风五月初。

行街虽匹马,呵客最南都。

经略高皇帝,箴规郑大夫。

楼船不借客,青雀满江湖。

形式: 五言律诗

元旦买得玉鱼自佩

玉鱼小指长,买佩及青阳。

寄书衣带里,流水袖中央。

皓鬣迷涛雪,银鳞砌夜光。

腾空会有日,烟雾起罗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欧评事使君之南工主事

忆昨多难日,多君为解围。

谁能印即弃,所贵矢颜飞。

水部梅花馆,江亭燕子矶。

秋来涛白处,到即几行题。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