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南关》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通过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战乱中人世沧桑的感慨与忧虑。
首句“度陇心忽折”,开篇即以“度陇”这一动作,描绘出诗人穿越边疆、远离故乡的艰难旅程,内心随之产生强烈的折断感,预示着接下来将面对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遥远,更是情感上的孤独与挣扎。接着,“殊方梅柳春”一句,以异乡的春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人心中却成了触动离愁别绪的触发点。
“兵戈近满眼,书剑老随身”两句,直接揭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动荡不安。兵戈象征战争的残酷,书剑则代表了文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环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的理想与才华似乎只能在书卷与剑影中寻求寄托,而无法实现于现实之中。
“世有阮籍泪,道应原宪贫”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三国时期的阮籍和战国时期的原宪,前者以饮酒放歌来逃避现实的痛苦,后者则是坚守道德原则而生活贫困的典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愁闻更选士,东土已风尘”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与忧虑。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担心更多的人才因战乱而失去施展抱负的机会,同时也感叹整个国家已经笼罩在战乱的阴霾之下,一片混乱不堪。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年代中个体命运的悲叹,以及对和平与理想的渴望。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