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荅张说扈从南出鼠雀谷之作

襟带三秦接,旂常万乘过。

阳原淑气早,阴谷冱寒多。

花缛前茅仗,霜严后殿戈。

代云开晋岭,江雁入汾河。

北土分尧俗,南风动舜歌。

一闻天乐唱,恭逐万人和。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翻译

衣襟如同三秦相连,旌旗浩荡帝王行过。
向阳之地春意来得早,背阴山谷则寒气多。
鲜花繁复装饰着仪仗,霜冷严寒中殿后兵戈闪耀。
云雾散开照亮晋地山岭,大雁南飞穿越汾河。
北方大地传承着尧的风俗,南方之风似乎在吟唱舜的歌曲。
一旦天子的音乐响起,恭敬地随万人合唱和。

注释

襟带:衣襟,比喻地理位置连接紧密。
三秦:古地名,这里泛指陕西关中地区。
旂常:旗帜,此指皇家仪仗。
万乘:万辆兵车,借指帝王。
阳原:向阳的地方。
淑气:温和的气候。
阴谷:背阴的山谷。
冱寒:极寒。
花缛:花朵繁多而华丽。
前茅仗:古代军队前列的仪仗队。
霜严:形容霜冻严重。
后殿戈:后卫部队持戈的士兵。
代云:指变化的云彩,代指天气变化。
晋岭:山西境内的山岭,代指晋地。
江雁:迁徙中的雁群。
汾河:流经山西的主要河流。
北土:北方地区。
尧俗:尧帝时代的风俗,比喻良好的社会风气。
南风:从南方吹来的风,引申为和煦的文化影响。
舜歌:象征和谐美好的歌声,比喻仁政。
天乐:天子的音乐,宫廷音乐。
恭逐:恭敬地跟随。
万人和:众人齐声应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景色与历史文化交织的画卷。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笔触,勾勒出一番宏伟的意境。

“襟带三秦接,旂常万乘过。”开篇便以广阔的视角展现了三秦地区的壮观景象,其中“襟带”指的是连绵不断的山脉,“旂常”则是皇帝车驾前导的大旗,这两句描写了皇帝车驾如同龙穿云裂般,跨过了秦岭的雄伟场面。

“阳原淑气早,阴谷冱寒多。”诗人接着转向自然景观,“阳原”指的是沐浴在温暖阳光下的平原,而“阴谷”则是那些被山影覆盖、气候较冷的地方。这里通过对比,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季节变化。

“花缛前茅仗,霜严后殿戈。”这一联用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描绘出春秋两季的景象。“花缛”指的是春天花朵盛开的情景,而“霜严”则是秋天草木被严寒所笼罩。这两句诗通过对春秋景物的刻画,展现了时光流转中自然界的变迁。

“代云开晋岭,江雁入汾河。”这里,“代云”指的是边塞之地的云层,而“晋岭”则是古代晋国之地。此联通过描写云和大雁的动态,表达了诗人对辽阔空间的向往。

“北土分尧俗,南风动舜歌。”这一联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北土”指的是黄河流域一带,而“尧俗”则是上古时期尧帝的遗风。诗人通过对比北方和南方的民俗,以及提及尧、舜两位圣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一闻天乐唱,恭逐万人和。”最后这句诗则是写诗人听闻天子之乐,随即跟从众人一起和声歌唱。这不仅表达了对皇帝礼乐的赞美,也反映出臣民之间和谐共融的情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川、季节、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一幅充满时代气息和深远意境的画卷。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将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壮丽山川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收录诗词(3)

王丘(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德业蕴时宗,幽符梦象通。

台司计祈父,师律总元戎。

出入敷能政,谋猷体至公。

赠行光睿什,宴别感宸衷。

文炳高天曜,恩垂湛露融。

建牙之塞表,鸣鼓接云中。

策密鬼神秘,威成剑骑雄。

朔门正炎月,兵气已秋风。

肃杀从此始,方知胡运穷。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孙玄照琴中歌赠王仙仙

相如曾作凤兮吟,昔被文君会此音。

今日孤鸾还独语,痛哉仙子不弹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荅孙玄照

鸳鸯相见不相随,笼里笼前整羽衣。

但得他时人放去,水中长作一双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赠廖融

病起正当秋阁迥,酒醒迎对夜涛寒。

炉中药熟分僧饭,枕上琴闲借客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