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诗十首(其七)

群经载圣道,昭揭如日星。

秦火一何烈,烧燔灭其形。

汉儒事掇拾,区区补残零。

虽然有遗阙,其功亦已宏。

唐世尚文学,君臣益留情。

琬琰刻文字,后先十三经。

谓兹金石坚,不与竹帛并。

自从东都后,此刻最为精。

罗列黉舍内,奎壁映晶莹。

我言金与石,有时亦销崩。

有形必有弊,斯理讵难徵。

安知圣人道,所托非所凭。

天地其终始,猗欤罔能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祎的《长安杂诗十首(其七)》,主要探讨了经典文献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诗中以“群经载圣道”起笔,强调经典承载着神圣的教诲,犹如日月星辰般光明。然而,秦朝焚书坑儒的残酷行为几乎毁灭了这些典籍。汉代学者虽尽力搜集残篇断简,虽不完备,但其贡献巨大。

唐朝崇尚文治,尤其重视经学,刻制了十三经,认为这些石刻文字比竹简更坚固,尤其是东都以后的版本更为精良。然而,诗人指出即使是金石也有消亡之时,世间万物皆有衰败之理。他暗示,圣人的教诲并非仅依赖物质载体,而是超越物质的永恒真理。最后,诗人感叹天地循环,圣道的真谛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兴衰,表达了对经典传承与物质载体局限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哲学思考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长安杂诗十首(其八)

长安王霸都,中更九朝业。

城夷池亦堙,复孰窥浩劫。

旧物奚所存,独有慈恩塔。

高标穹昊摩,壮阯坤倪压。

缅怀唐盛时,士子重科甲。

石间所题名,先后纷杂遝。

岁月曾几何,声光俱濌濌。

吾将登绝顶,俯仰凌六合。

天风从东来,凉意客怀惬。

形式: 古风

长安杂诗十首(其九)

步出城东门,穹然见丹墙。

不知何王宫,金碧犹炜煌。

云是元帝子,分茅镇此疆。

传世仅三叶,嗣胤今灭亡。

深宫閟珍果,回沟乱垂杨。

抚物足流盼,感时忽凝伤。

自古有兴废,天道非茫茫。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长安杂诗十首(其十)

人生百年中,穷通无定迹。

譬如风前花,荣谢亦顷刻。

当时牧羊竖,尊贵今谁敌。

憔悴种瓜翁,乃是封侯客。

丈夫苟得时,粪土成拱璧。

一朝恩宠衰,黄金失颜色。

古昔谅皆然,今我何叹息。

形式: 古风

五月余还至渭南适克正博士为丞于兹款遇有加意义兼至因用赋诗以道旧并以留别

曩余客南京,结交尽名友。

文采竞联翩,气义互缠纠。

子也时所需,翻然起江右。

譬如丰城藏,紫气映牛斗。

神物一朝伸,光价孰能扣。

五年教成均,后学资善诱。

纷纷贵游子,成材郁先后。

交契岂不多,于余谊尤厚。

誓偕古尊罍,共弃俗盆缶。

世情略外缘,古道坚素守。

艰难共嗟咨,疑惑同析剖。

黉斋夜灯苦,辇路晨辔偶。

蹉跎岁年深,颜面俱老丑。

我从去年秋,将指事西走。

今春予亦出,丞哉实为负。

岂期清渭滨,乃此获携手。

始晤含悲辞,稍坐开笑口。

既悬徐孺榻,且酌陶潜酒。

问劳益情倾,谈谐仍意掫。

延留甚殷勤,未厌浃旬久。

会合乌可常,别离谅非苟。

炎埃满征涂,我马不堪趣。

明当复东迈,行止庶无咎。

上以奉明君,下以慰慈母。

平生功名心,萧条亦何有。

惟是故意长,欲报乏琼玖。

英英华阳云,劳我重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