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弁所作的《十七夜对月》。诗中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域,面对中秋之夜明月的情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思乡之情。
首句“病骨怯风露”,诗人以自己的身体状况开篇,暗示自己在异域的孤独与不适,风露之寒更添几分凄凉。接着“愁怀厌甲兵”一句,直接点明了身处战乱之地的无奈与痛苦,愁绪满溢,难以排遣。
“人居绝域久,月向此宵明”两句,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拉大,强调了诗人长时间远离家乡的事实,而此时的明月则成为了他情感寄托的唯一对象。接下来,“轮仄初经汉,光分半隐城”描绘了月亮升起时的景象,月亮似乎刚刚经过汉地,光芒一半映照着城市,一半被隐藏,这种景象既美丽又略带忧伤,仿佛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最后,“迟迟不肯下,应识异乡情”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依恋,月亮似乎也理解了他的思乡之情,不愿落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