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正觉所作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系列中的第五十一首。诗人以独特的禅意表达对人物画像的观感。"依样画胡卢",形象地比喻画家虽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否能传达出被画者的神韵和内在精神,则是个问题,如同照葫芦画瓢,难以达到本质上的相似。"相逢识也无"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认识上的困惑,即使画像再逼真,若无内心的交流,恐怕也难以真正相识。
后两句"蹉过了丰城埋剑,觑得破合浦还珠"则借典故深化主题。丰城埋剑,源自古代传说,比喻机缘未至或错过良机;合浦还珠,原指找回失落的珍珠,这里可能暗示寻找或理解深层含义的努力。诗人说,画像虽在眼前,但若不能领悟其背后的深意,就像错过了埋剑的机遇,或者未能真正理解珍珠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视角,寓言般地表达了对人物画像艺术性的赞赏,同时也揭示了认识与理解的层次,以及追求内心洞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