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耻庵》由明代诗人周用所作,通过“子车古有训,人不可无耻”开篇,强调了人应具备的道德底线——羞耻心。诗人引用古人训诫,指出在任何时代,保持羞耻之心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接着,“悠悠下千载,闻者乃兴起”,表达了这种观念穿越千年,仍然能激发人们内心共鸣的主题。
“清风濯厚颜,伊人欲何俟”两句,运用自然界的清风来比喻高尚品德对人的净化作用,暗示着那些拥有羞耻之心的人如同沐浴在清风之中,心灵得以洗涤。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伊人欲何俟?”即那些拥有羞耻之心的人,他们期待着什么?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追求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西山伯夷蔽,东海鲁连水”则通过历史人物伯夷和鲁连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羞耻之心的重要性。伯夷因不满周朝篡夺殷商政权而隐居西山,鲁连则以智谋帮助齐国抵御强敌而不求功名利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两句将历史典故与个人修养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深度和道德启示。
最后,“愿言谢贤达,毋独为君子”表达了诗人希望与那些德高望重之人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当今社会中保持并发扬羞耻之心,不仅作为君子的标志,更是为了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整首诗通过引经据典、借古喻今的手法,深刻地探讨了羞耻之心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