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宗镜录

百卷非文字,精探海藏深。

老胡三寸舌,镜主几生心。

力破尘劳网,能销旷劫金。

归原何所似,花底啭灵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千卷书并非寻常文字,深入探索海洋般的奥秘。
老胡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揭示了镜子主人多年的内心世界。
他有力量打破世俗的束缚,能消融久远岁月的珍贵财富。
回归原点像什么呢?就像花丛中鸣叫的灵巧小鸟。

注释

百卷:形容数量极多。
文字:这里指普通书籍。
精探:深入研究。
海藏:比喻深不可测的知识或秘密。
老胡:可能指某位智者或长者。
三寸舌:形容能言善辩,口才好。
镜主:可能指镜子的主人或者镜子象征的人。
尘劳网:世俗的烦恼和束缚。
旷劫金:久远岁月积累的珍贵事物。
归原:回归本质或起点。
何所似:像什么。
花底:花丛中。
灵禽:聪明的鸟儿。

鉴赏

这首诗名为《阅宗镜录》,是宋代僧人释智愚的作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本深奥的佛学典籍——“百卷非文字”,暗示其内容超越寻常的文字表述,蕴含着深邃的智慧。通过“精探海藏深”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部书的探索之深,如同潜入大海探寻宝藏。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比作“老胡”,即老练的说教者,用“三寸舌”传达佛法的精髓,而“镜主几生心”则意味着这镜子般的书籍可能映照出修行者无数世的心路历程。诗人强调了这部书的力量,它能帮助人们打破世俗的困扰(“尘劳网”),甚至消解修炼过程中的障碍(“旷劫金”)。

最后,诗人以问句“归原何所似”引发读者思考,当一个人从阅读中获得解脱,回归本源,会像花底鸣叫的灵禽一样自由自在,充满生机。整首诗寓言性强,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对知识与心灵净化的追求。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颂古

赵州八十方行脚,虚堂八十再住山。

别有一机恢佛租,九重城里动龙颜。

形式: 偈颂 押[删]韵

颂古一百首(其九十五)

野犴鸣,狮子吼。丧尽生涯,不容开口。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颂古一百首(其九十四)

客里谩牢落,天涯多故人。

好怀无处写,旧话得重论。

残雪未消石,梅英先破春。

徘徊殊有约,来此续芳尘。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颂古一百首(其九十一)

五逆闻雷慊慊然,寻常争敢与人宣。

自从六十轻酬后,济北驴名不浪传。

形式: 偈颂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