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使君师夏谒白鹿游栖贤长句

三峡移名涧响空,中著一桥如饮虹。

旁连溅瀑龙所宫,谓佛有力真冥濛。

非造物意无禹功,一线偶达成巨谼。

可怪一律人聩聋,助桀唱和更撞舂。

或者误信晨暮钟,万有一幸相际逢。

吾儒自有名教踪,壁立万古涧底松。

异端琐细秋后蛩,一物不格皆妄庸。

谁知健者此山中,朴实可乱田舍翁。

出郊小队不妨农,黄岩意与考亭通。

长养此道如种穜,骏发尔私雨我公,穮蓘虽馑亦有丰。

常行万世无污隆,行健不息人中龙。

不妨更击白鹿鼓,扣之大小皆舂容。

形式: 古风

翻译

三峡的名字被涧水声替代,仿佛空中饮下彩虹的桥
桥旁连接着飞溅的瀑布,像是龙的宫殿,说是佛的力量使它如此神秘
并非大自然的初衷,也不是大禹的功劳,只因偶然才形成这巨大峡谷中的奇观
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对此无知,反而助纣为虐,歌声嘈杂像舂米声
或许有人错以为早晚钟声指引,但能相遇实属侥幸
儒家自有其道统,如同壁立千年的涧底松
异端思想如同秋后的蟋蟀,不格物致知皆属虚妄
谁能想到,强壮的人在这山中,质朴得如同农夫
即使外出也无妨农事,黄岩之意与朱熹的学说相通
滋养这种道义如同种植谷物,你我共同努力,即使饥荒也有丰收
此道永存,不受时代变迁影响,人如龙般刚健不息
不妨击打白鹿鼓,无论大小声音都从容自在

注释

三峡:长江三峡。
涧响:涧水声。
虹:彩虹。
龙所宫:龙的宫殿。
佛:佛教。
冥濛:神秘莫测。
造物:大自然。
禹:大禹。
谼:巨大的山谷。
一律:众人。
聩聋:无知。
撞舂:嘈杂声。
晨暮钟:早晚钟声。
际逢:相遇。
名教踪:儒家道统。
壁立:屹立。
涧底松:坚韧象征。
异端:非主流观点。
琐细:微小。
蛩:蟋蟀。
健者:强壮的人。
朴实:质朴。
田舍翁:农夫。
考亭:朱熹讲学之地。
穜:谷物。
骏发:快速行动。
公:公共利益。
穮蓘:收获。
丰:丰收。
污隆:盛衰。
行健:刚健。
人中龙:杰出人物。
白鹿鼓:传说中的仙乐。
舂容:从容。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曹彦约随赵使君夏日游历栖贤山,拜谒白鹿并参观其遗迹的情景。诗以“三峡移名涧响空”起笔,形象地写出山涧流水声的空灵,仿佛三峡般的壮丽。接着,“中著一桥如饮虹”描绘了一座横跨涧水的桥梁,犹如彩虹饮水,增添了奇幻色彩。

诗人赞叹桥梁的建造并非人力所为,而是自然之力与神迹的结合,暗示着神秘力量的存在。“一线偶成”暗指桥梁的偶然出现,却成就了巨大的峡谷景观。然而,世人对此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助纣为虐,只有少数人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诗人强调儒家名教之道的重要性,如同壁立千年的涧底松,坚韧不拔。他批评异端思想如秋后的蛩鸣般琐碎,不遵循正道则为妄庸。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正的修行者如山中朴实之人,虽平凡却有深厚内蕴。

诗人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对道义的追求,即使在郊外劳作也不忘精神修养,这种境界与朱熹(考亭学派)的思想相通。他认为,这种道德实践如同播种,无论环境如何,都能收获丰盈。最后,诗人提出击鼓修行,不论大小,都能从容应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寓言式地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儒家理想。

收录诗词(368)

曹彦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字:简甫
  • 号:昌谷
  • 籍贯: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57~1228

相关古诗词

次韵蔡元简麒湖庄之句

鸡本惮牺先断尾,燕粗能巢聊葺垒。

漫郎无用却归来,得熟道傍真苦李。

谁家买田绿当户,何人种花红照水。

君诗读罢已忘机,扑漉沙鸥随处起。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次韵魏君宝光黄云观古风

重湖镜展心生凉,五老壁立背负芒。

中间只作如许屋,一观虽小意堂堂。

书生相业线不绝,故侯墨妙灯不灭。

与山三好孰四之,毕万有孙胸次阔。

抛梁不须伟儿郎,黄云高举天颉颃。

从龙作霖皆是物,迩来一足飞商羊。

形式: 古风

祁门道中即事(其七)

弦诵琅琅两岸闻,此风尤足张吾军。

儿童相顾惊相问,莫是当年旧主人。

形式: 七言绝句

老梅晦父改韵见贻走笔奉和

有酒且莫斟,听我歌一曲。

所歌无长语,江梅倚修竹。

炯炯寒露冰,皎皎白驹谷。

粲粲能赋人,日日对高躅。

诗如何水曹,发兴扬州牧。

味入傅岩翁,调鼎国受福。

桃李岂不华,入景混凡木。

偃蹇有长松,穷年相照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