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汪中写给弟弟端光的寄语,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兄弟之情的真挚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白华秀岩谷,孝子心苦悲”,以自然景象起兴,象征着孝子内心的痛苦与悲哀。白华在岩谷间绽放,既美丽又孤独,正如孝子的心境,既有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又有无法尽孝的悲痛。
接着,“幸逮百年养,食贫常阻饥”表达了孝子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力照顾父母,即使生活贫困,也常常感到饥饿,体现了孝子对父母的深情厚谊以及生活的艰辛。
“浃辰被淋雨,道路人迹稀”描绘了孝子在风雨中的艰难行程,路途遥远且少有人烟,进一步展现了孝子为尽孝道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子无一金产,何以自支持”则反映了孝子自身生活条件的拮据,没有财富的支撑,生活难以维持,凸显了孝子在物质上的困顿。
“立身苟不愧,贵贱同所归”强调了无论地位高低,只要内心无愧,都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有才不用世,天意安可知”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思考,即天意是否能被理解或改变。
最后,“吾生方多忧,相见未有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忧虑以及与弟弟相聚的不易,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爱子千金躯,令名无已时”则是对弟弟的深情告白,表达了对弟弟身体健康的关心以及对弟弟美好名声的期许,体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孝子对父母的深情、对生活的坚韧、对命运的反思以及对兄弟之情的珍视,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