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峰

尘嚣十里清,秀岭半空插。

萦纡疑无路,两石开一峡。

豁然见天宇,四顾皆峭拔。

入门上石级,伛偻如登塔。

悬岩置楼殿,飞栋相匼匝。

徐行云影动,低语谷声答。

仰视绝壁间,势恐千仞压。

侧身过幽谷,洞口若呀呷。

仙英去何许,遗像寄山胁。

浴池弄清泚,不敢着脚踏。

顾余倦游者,一宿借云榻。

天风吹夜籁,客兴亦萧飒。

幽寻约重来,吾屐当再蜡。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翠微峰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翠微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痕迹巧妙融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诗中“尘嚣十里清,秀岭半空插”两句,以对比手法描绘了翠微峰的静谧与秀美。远离尘世的喧嚣,秀美的山岭仿佛插入云端,营造出一种超脱凡尘的意境。

接着,“萦纡疑无路,两石开一峡”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似乎无路可走,但两块巨石之间却豁然开朗,形成了一条峡谷,既展示了山势的险峻,也暗示了探索未知的乐趣。

“豁然见天宇,四顾皆峭拔”则进一步强调了翠微峰的高耸与壮观,站在峰顶,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崖,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入门上石级,伛偻如登塔”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攀登过程的艰辛与挑战,如同攀登高塔,需要步步为营,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悬岩置楼殿,飞栋相匼匝”描述了山岩之上建有楼阁殿堂,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增添了神秘与庄严的气息。

“徐行云影动,低语谷声答”表现了人在山中行走时,云影随风而动,山谷回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仰视绝壁间,势恐千仞压”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山壁之高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

“侧身过幽谷,洞口若呀呷”描绘了穿越幽深山谷的情景,洞口仿佛张开大嘴,增加了探险的趣味性。

“仙英去何许,遗像寄山胁”表达了对古代隐士或仙人的怀念与敬仰,他们的身影或许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精神与形象依然留在山间。

“浴池弄清泚,不敢着脚踏”则描绘了山间清澈的水池,诗人不敢轻易踏入,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最后,“顾余倦游者,一宿借云榻”表达了诗人作为疲惫的旅人,在此寻求片刻的安宁与休息的愿望。

“天风吹夜籁,客兴亦萧飒”描绘了夜晚山间的风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生感慨,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幽寻约重来,吾屐当再蜡”表达了诗人对再次探访翠微峰的期待,以及对这段旅程的留恋与回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翠微峰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以及对人文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8)

王汝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号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皇祐五年进士。熙宁中,知舒城县。元祐间,知南剑州(《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历知建、虔二州。擢京东路转运判官,徙河东、河北、江西,后官终夔州路提点刑狱。致仕归,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汝舟号循吏,所至皆有治绩,又喜读书,手校书万馀卷。著有《云溪文集》一百卷,今已佚(《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全宋诗》卷七四七录其诗八首。《全宋文》卷一八三○收其文三篇。事迹见《新安志》卷七、《宋史翼》卷二○

  • 字:公济
  • 籍贯:北宋文
  • 生卒年:1034——1112

相关古诗词

咏归堂隐鳞洞(其一)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咏归堂隐鳞洞(其二)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咏归堂隐鳞洞(其三)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槃幽涧作闲人。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咏归堂隐鳞洞(其四)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