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形式: 排律

翻译

高僧居住在清净的佛寺,旅人依恋着繁华的皇宫。
尝试去拜访毗耶舍的殿堂,接着又游览了大雄宝殿。
禅林中传来诵经的梵音,忍草散发出香气的微风。
精妙地讲解三元的教义,能深入阐述不二法门。
色与空的观念都已消解,内外因果统一无别。
洞察一切后发现无生之理,于是感到超脱世俗的束缚。

注释

高僧:修行高深的僧侣。
净域:清净的佛寺。
客子:旅行者或外人。
恋:依恋。
毗耶室:古代印度的一个著名佛教圣地。
旋:随即。
方丈:寺庙中的主要住处。
梵响:诵经声。
忍草:象征忍辱的植物。
香风:香气。
三元义:佛教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不二宗:指不二法门,强调事物本质的统一。
色空:佛教中的色法和空性。
已灭:消失、超越。
内外:内外世界。
两缘同:内外因果一致。
识尽:洞察一切。
生理:生存的道理。
出凡笼:超脱世俗的束缚,达到涅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净洁的环境中修行,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个人境界的超脱。诗人通过参访毗耶室(可能指的是某种佛教禅定之所)和方丈之间的游历,展示了自己对于佛理的探究和悟性。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一句,设立了一位高僧与世俗间的对比,显示出两种不同生活状态。"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探寻和在佛寺中的闲适自得。

接着,"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描述了一片清幽、宁静的环境,其中“梵”字可能特指佛教的梵音或梵天,增添了佛教色彩。"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表示诗人对于佛法有深入的理解和辩论能力。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一句,则透露出作者对“色”(物质世界)与“空”(精神境界)的区分已经超越,达到了一种内外合一的境界。最后,"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强调了诗人对于生死之谜有了彻底的理解,从而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达观于佛的意境,是一首以禅宗思想为背景的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收录诗词(34)

李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昔吾游箕山,朅来涉颍水。

复有许由庙,迢迢白云里。

闻君佐繁昌,临风怅怀此。

傥到平舆泉,寄谢干将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荅宋十一崖口五渡见赠

闻君访远山,跻险造幽绝。

眇然青云境,观奇弥年月。

登岭亦溯溪,孤舟事沿越。

崿嶂传彩翠,崖磴互欹缺。

石林上攒丛,金涧下明灭。

扪壁窥丹井,梯苔瞰乳穴。

忽枉岩中赠,对玩未尝辍。

殷勤独往事,委曲鍊药说。

邀余名山期,从尔泛海澨。

岁晏秉宿心,斯言非徒设。

形式: 古风

送友人向括州

委迤吴山云,演漾洞庭水。

青枫既愁人,白蘋亦靡靡。

送君出京国,孤舟眇江泛。

浮阳怨芳岁,况乃别行子。

括苍涨海壖,斯路天台□。

我有岩中念,遥寄四明里。

形式: 古风

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