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龙生辰三首(其二)

尘劳山峻铁崔嵬,曾向慈明喝下摧。

解作隐身衣带露,不须弹指阁门开。

三关未透从教去,万里追思却再回。

已坠纲宗谁整顿,杖藜今日独登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黄龙在自己生辰之际的感慨与思考。诗人以“尘劳山峻铁崔嵬”开篇,将老黄龙比作历经沧桑、坚韧不拔的高山,形象地展现了其深厚的人生阅历和坚定的意志。接着,“曾向慈明喝下摧”一句,可能暗喻了老黄龙曾经面对困难与挑战,通过内心的坚强与智慧,克服了重重阻碍。

“解作隐身衣带露,不须弹指阁门开”则进一步展示了老黄龙的超凡脱俗与自在洒脱。这里的“隐身衣”象征着他的智慧与修为,使他能够在纷扰世间保持清静;“不须弹指阁门开”则表明他无需借助外力或形式上的仪式,就能洞悉事物的本质,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三关未透从教去,万里追思却再回”两句,表达了老黄龙对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他明白有些难关需要经历与突破,但最终会回归到内心的真实与平静。这种对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坚持,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

最后,“已坠纲宗谁整顿,杖藜今日独登台”流露出一种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反思。老黄龙似乎在问,当这些基础的道德准则被遗忘或破坏时,谁来承担起修复与引导的责任?他以独自登台的姿态,既是对这一问题的深思,也是对自己坚守道义的宣言。

整首诗通过老黄龙的形象,展现了其在复杂世事中的智慧、勇气与内省,以及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真理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老黄龙生辰三首(其三)

同登九仞到崔嵬,困极那辞共堕摧。

待汝狐疑犹豫处,当机佛手等闲开。

昔年成物心空切,今日临风首重回。

满院新晴春已老,落花飞絮点池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云庵生辰十一首(其一)

今年十月十六日,老汉行藏世不知。

石女梦中无死地,空花落后记生时。

无声三昧重闻举,入骨风流说向谁。

妙叶当机休拟议,电光翻影不容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云庵生辰十一首(其二)

一句全提离死生,如今非住昔非行。

若知此老无今古,便解临机透识情。

满院松声霜后好,十分山月夜来清。

儿孙要识吾宗旨,只个金刚瞎眼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云庵生辰十一首(其三)

多宝重来应为法,塔中全体不鲜陈。

却思平日分身集,何似今朝一句亲。

略露爪牙藏理窟,不留影迹走机轮。

丛林欲问南阳事,我是耽源老应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