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献捷

叛将忘恩久,王师不战通。

凯歌千里内,喜气二仪中。

寇尽条山下,兵回汉苑东。

将军初执讯,明主欲论功。

落日烟尘静,寒郊壁垒空。

苍生幸无事,自此乐尧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背叛的将领早已忘记恩德,朝廷军队无需交战就达成通和。
胜利的歌声在千里之内回荡,喜悦的气氛弥漫天地之间。
敌寇全部被驱逐到条山之下,士兵们返回汉苑东部。
将军开始审讯俘虏,英明的君主期待论定他们的功绩。
夕阳西下,战争的烟尘消散,寒冷的郊野只剩下空荡的壁垒。
百姓有幸过上太平日子,从此享受着尧帝时代的和煦之风。

注释

叛将:指背离或背叛的将领。
忘恩:忘记恩情。
王师:朝廷军队。
不战通:无需战斗就达成和平。
凯歌:胜利的歌曲。
二仪:天地。
寇尽:敌寇被消灭。
条山:地名。
汉苑:皇家园林。
执讯:审讯俘虏。
论功:评定功劳。
落日:夕阳。
烟尘静:战争结束。
壁垒空:壁垒空无一人。
苍生:百姓。
幸:幸运。
无事:太平。
尧风:尧帝时代的和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役胜利后的景象。诗人通过“叛将忘恩久,王师不战通”表达了叛军长期以来对国家的背叛终于被平息,而正义之师则是轻松获胜,没有经历过激烈的战斗。这从侧面反映出王师的强大和正义的必胜。

“凯歌千里内,喜气二仪中”写出了战胜后的欢庆场景,凯旋的军队在千里之内传唱着胜利的歌谣,而这份喜悦的情绪弥漫于整个宇宙之间(二仪指天地),表现了人们对和平与胜利的渴望。

“寇尽条山下,兵回汉苑东”进一步描写了战后平静的景象。敌寇被消灭殆尽,军队则返程途经汉水之滨,这里“条山”可能是指某一特定的地理位置,而“汉苑”则可能是指汉朝时期的一处著名地点或军事要塞。

“将军初执讯,明主欲论功”表达了战后对将领的审问和对功绩的评定。在古代中国,战争胜利后常会有这样的程序,以彰显公正和赏罚分明。

最后两句,“落日烟尘静,寒郊壁垒空。苍生幸无事,自此乐尧风。”则描绘了战后的宁静与和平。夕阳下的烟尘安静,边塞的防护工事空寂,而百姓则因没有战争之患而感到庆幸,从此能够享受到像远古圣王尧那样美好的时代。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战前的混乱与战后的和平,以及人民对于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明君贤将的赞赏,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这不仅是对一次军事胜利的颂歌,也是对和平时代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3)

张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敕赐三相马

上苑骅骝出,中宫诏命传。

九天班锡礼,三相代劳年。

顾主声犹发,追风力正全。

鸣珂龙阙下,喷玉凤池前。

四足疑云灭,双瞳比镜悬。

为因能致远,今日表求贤。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万寿寺歌词

位乖燮理致伤残,四面墙匡不忍看。

正是花时堪下泪,相公何必更追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赠乔尊师

长忌时人识,有家云涧深。

性惟耽嗜酒,贫不破除琴。

静鼓三通齿,频汤一味参。

知师最知我,相引坐柽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紫绶朝中贵,黄冠物外高。

孰能知止足,君独避尘劳。

已晓青霞志,方从碧落遨。

轩车傥来物,从此贱吾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