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岁壬辰之夜梦与三洲李丈登高台遥望中原但见齐州九点在苍霭中隐隐可辨三洲曰宇宙内事吾儒分内事也曰子知分内之事则知尽分内之道乎三洲又曰吾今乃知居高则明处下则塞曰子知明塞之义则知尽居处之道矣三洲又曰天地山河存乎两界秦晋为首闽越为尾馀皆毛发肢节也曰子通督任之义则知通致理之源矣须臾云霞四歛皎日照衣环顾太和万物融合浑为一丸三洲曰此所谓弄丸者耶曰子知转九之义则宇宙之柄在手矣语罢而觉遂赋四章以纪其事因以赠三洲之行云

中原膴膴,谁其域之。四隩既同,谁其宅之。

赫赫神禹,应龙翼之。谁谓天远,倾耳听之。

谁谓地广,跂而罄之。我思荩臣,上帝命之。

抑抑荩臣,神明其德。上帝之司,下土之式。

九围同人,翊我皇极。春阳载和,春日晶晶。

有鸣鸧鹒,念我友生。登高作赋,送子于行。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名为《己酉岁壬辰之夜梦与三洲李丈登高台遥望中原》。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梦中登高望远,遥望中原大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首句“中原膴膴,谁其域之”,以中原大地的辽阔引出对国家疆域的思考,提出谁能够划定这片土地的边界的问题。接着,“四隩既同,谁其宅之”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指出四方之地既然已经归于同一,那么是谁赋予了这片土地居住的权利。

接下来,诗人通过赞美古代圣君大禹,以及他的应龙相助,来表达对国家治理者的敬仰和期待。通过“谁谓天远,倾耳听之;谁谓地广,跂而罄之”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天地广阔的认识和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注。

“我思荩臣,上帝命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臣贤士的渴望,认为他们是上帝派遣的,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抑抑荩臣,神明其德”则进一步赞扬了这些忠臣的美德,强调了他们的智慧和道德品质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上帝之司,下土之式。九围同人,翊我皇极”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和秩序的向往,认为国家应当如同上帝的管理一样,有序和谐,共同维护皇权的正统地位。

“春阳载和,春日晶晶。有鸣鸧鹒,念我友生”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登高作赋,送子于行”则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通过登高赋诗来寄托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天下大同的深切愿望,同时也蕴含了对忠臣贤士的赞美、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780)

王渐逵(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答佛山社老见寄和韵二首(其一)答洗锦厓

右溪门下称多客,刚直如公迥不如。

别后诗篇劳远寄,老来精力尚工书。

遥从脱洒超凡乘,每见依容是陋儒。

若向两关能勘破,始知真乐在樵渔。

形式: 七言律诗

答佛山社老见寄和韵二首(其二)答何上舍

诗采寄我青萝岛,词藻清新愧不如。

险句任教山鸟听,空岩应得石工书。

惠连群从真才子,洛社诸公总旧儒。

语默行藏吾道在,不妨时作海滨渔。

形式: 七言律诗

寿伦右溪诗三首(其一)

海内才名是大家,任閒知尔寿无涯。

径通宾客常留鹤,地有池园不种瓜。

脱尽华簪便舒服,旋篘春酒荐黄花。

遥知炼就刀圭诀,解组归来鬓尚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寿伦右溪诗三首(其二)

逍遥高枕越山扃,云谷看云远避名。

懒去经年回勘合,悟来深夜读黄庭。

床头酿黍惟真诀,世上观棋亦浪评。

沧海白云谁作主,知公元是太微星。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