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暮山行图

乱山嵂崒争清妍,寒林寂历相绵联。

人閒黄尘千万丈,一点不到山林边。

秋光淡薄秋气爽,浮云积翠何葱芊。

高风凄其脱木叶,向来面目仍增娟。

江流一曲抱山麓,孤舟斜日栖江湍。

行人何适来,负担腰膂?。荦确石头路,蹇驴鞭不前。

人家前涂渺何许,望之不及忧悁悁。

问公何从得此本,笔势髣髴营丘传。

我本山中人,见之心惘然。

崁■历落真可笑,对画题诗思昔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行的生动画面,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的静谧与壮美,以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艰辛与孤独。

首句“乱山嵂崒争清妍”描绘了群山起伏,竞相展现其清丽之美。接着,“寒林寂历相绵联”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寂静与连绵,给人一种深邃而幽远的感觉。诗人巧妙地将“黄尘”与“山林”对比,突出了山林的远离尘嚣,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秋光淡薄秋气爽,浮云积翠何葱芊”两句,通过秋光的淡薄与秋气的清爽,以及浮云的翠绿与葱郁,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宁静与生机。高风过处,树木脱叶,但山林的面貌依然增添了几分娟秀,体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江流一曲抱山麓,孤舟斜日栖江湍”描绘了江水环绕山脚,孤舟在夕阳下静静停泊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也暗示了行人的孤独与寂寞。诗人通过“行人何适来,负担腰膂?”的疑问,表达了对行旅生涯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荦确石头路,蹇驴鞭不前”描述了崎岖的山路和缓慢前行的驴子,形象地表现了山行的艰难。而“人家前涂渺何许,望之不及忧悁悁”则表达了对前方未知道路的忧虑与期待。

最后,“问公何从得此本,笔势髣髴营丘传。我本山中人,见之心惘然。嵌■历落真可笑,对画题诗思昔年。”诗人询问画作的来源,并表达了对画中景象的感慨。他自称为山中人,见到这幅画后内心感到不安,似乎在回忆往昔的岁月。整首诗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260)

段成己(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段克己弟。克己中举,无意仕途,终日纵酒自娱。成己及第,授宜阳主簿。金亡,成己与兄避居龙门山(今山西河津黄河边)。克己殁后,自龙门山徙居晋宁北郭,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至元十六年卒,年八十一

  • 生卒年:1230

相关古诗词

送孙仲文行台之召

仲也何人斯,不满六尺长。

言议閒英发,入耳音琅琅。

胸怀湛秋水,面目严清霜。

读书及城旦,寓迹凫鹥行。

自公少馀暇,婉愉奉高堂。

甘旨未及亲,有饭不敢尝。

颜色或未怡,綵衣戏亲傍。

执丧三年中,哀慕如新丧。

回思顾复劳,此意何时忘。

日闻辟书下,且喜还且伤。

捧檄念吾亲,不觉涕泗滂。

拔英外台选,列布皆圭璋。

掾吏须几人,亦必求循良。

世人岂无才,要以德自将。

纠擿谁弗能,吾心恐无常。

诗人有明诫,茹柔吐其刚。

孝为百行先,子孝吾既详。

苟能推此心,前路未易量。

慇勤养云翼,行矣勿悤忙。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醒心亭

窗前流水玉泠泠,窗下高人酒半醒。

唤省邯郸枕中梦,如看王湛案头经。

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灵。

说似功名场上客,倦游时节一来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跋三堂王自写真

解衣盘礴真画史,不待濡毛知可矣。

葛巾草服常画我,意欲置我山岩里。

虎头于今几百年,与渠谁后复谁先。

翛然蜕迹乘风去,一笑相逢喜拍肩。

形式: 古风

跋秦得真墨

晴窗不用辨犀纹,墨妙秦郎已饫闻。

翠饼莹如鸦背净,玉图香鄙麝脐薰。

永宁赐弟今犹少,易水无良古亦云。

老我愧非挥翰手,两丸投赠负伊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