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包船纪事

有船锐其首,以箬包裹之。

名为箬包船,聚泊疑茅茨。

浮家无定所,忽湖忽江湄。

居货挟土产,擅技兼卜医。

中有无良者,行乞同残黎。

讵料豺狼心,所志窃童儿。

神咒与饼饵,给儿儿辄迷。

牵引至船中,毒手恣所为。

或为矐其目,或为攦其肢。

或屈曲其体,如籧篨戚施。

形骸几变尽,父母居然疑。

清晨负之出,索钱号九逵。

夕仍负以入,倾倒囊中资。

数倘有不充,攒刺加鞭笞。

苟延此残喘,性命危如丝。

有时更肆恶,视彼躯干肥。

入之人鲊瓮,饱啖若餔糜。

吸儿脑与髓,嚼儿肝与脾。

从此筋骨强,便堪耐刀锥。

更闻藏秘器,卖以疗尪羸。

一七为神膏,索值恒不訾。

淫人祈长生,食之甘如饴。

又闻湖海滨,茫洋有神祠。

神曰抽筋姆,此辈所皈依。

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

群船竞祭赛,以儿为牲牺。

祭罢饮福酒,狼籍骼与骴。

年来迭败露,官长胥周知。

勿问所从来,立毙陈其尸。

谓足抵儿命,此外无穷治。

不穷其本根,徒然剪旁枝。

官长法深刻,胡独偏仁慈。

其毒仍滋蔓,其故难寻窥。

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箬包船纪事》是清代诗人王应奎的作品,通过描述“箬包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人性中的阴暗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箬包船人的漂泊不定、生活艰辛,以及他们中少数不良分子利用儿童进行各种非法活动的残酷现实。

诗的开头以“有船锐其首,以箬包裹之”描绘了箬包船的外貌特征,接着以“名为箬包船,聚泊疑茅茨”形容其居住环境的简陋和不稳定。随后,诗人通过“浮家无定所,忽湖忽江湄”进一步强调了箬包船人的流动性大,生活没有固定地点的特点。

接下来,诗人揭露了箬包船人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分子,他们利用弱势群体,甚至儿童进行各种非法活动,如乞讨、拐卖、伤害儿童等,这些行为令人痛心疾首。诗中通过“神咒与饼饵,给儿儿辄迷”、“牵引至船中,毒手恣所为”等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这些不良分子的手段之残忍。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深切忧虑和愤怒,指出仅靠严惩个体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寻找对策。同时,也对官府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质疑,暗示了社会制度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不足。

整首诗语言犀利,情感强烈,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善良的呼唤。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批判精神。

收录诗词(2)

王应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岁暮得家书

冉冉逢残岁,迢迢隔故庐。

一灯游子梦,双泪老亲书。

敢怨功名薄,深惭菽水疏。

却思诸弟妹,绕膝意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除夕

残臈辞人逐漏频,寒毡堪笑独吟身。

仅支鹤俸能供岁,轻掷鱼竿自取贫。

柏酒竟疏婪尾宴,梅花虚拟故园春。

遥思伯氏京华久,一样灯前忆老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故衣

检点衣衫敝箧存,十年相与历寒温。

香尘惯惹春风陌,寒杵多敲落月村。

赠友未堪酬缟带,思亲每为染啼痕。

贫居赖酒消岑寂,曾典青钱向市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自律

托迹从嘉遁,居心合守谦。

畋渔凭典籍,餍饫仗齑盐。

蛮触毋相斗,熊鱼未可兼。

古人吾尚友,高枕到羲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