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的《禅斋》,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修行境界。
首联“昔年曾见琅邪老,为说楞伽最上乘”,通过回忆与琅邪老者的对话,引出楞伽经中最高深的教义,暗示了禅修的高远目标和深邃智慧。
颔联“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闇室百千灯”运用生动的比喻,将顿悟的瞬间比作红炉中的一点雪花,瞬间照亮了原本黑暗的内心世界,如同百千盏灯火同时点亮,形象地描绘了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以及顿悟带来的光明与喜悦。
颈联“便超十地犹尘影,更透三关转葛藤”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层次与难度。超脱于十地菩萨的境界,但仍然如尘埃般微不足道;穿越三关,却依然要面对修行路上的种种困扰与挑战,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不凡。
尾联“不住无为方自在,打除都尽即南能”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的——在无为的状态下自由自在,彻底去除杂念与执着,达到南能大师所倡导的境界。这不仅是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与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从迷惑到觉醒、从困难到超越的哲学思考,以及对自由与解脱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体悟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