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寺十八大阿罗塑像

至人自藏珍,古貌元气备。

抟土造佛徒,追真信难事。

亭亭青莲宇,诸天奠其位。

尊者十二辈,高座纳双屣。

巍巍超凡表,尘眼有矇视。

深厚藐漂山,广博欲际地。

静沈马足万,专守门不二。

觉能越几先,慈欲放踵施。

龙骧以珠豢,虎跳以咒弭。

目瞑澄渊黑,顶突华峰翠。

若真外形骸,能以理胜自。

嗒然了得丧,何有立同异。

麈柄操莹玉,宝花自空坠。

想当经营初,其手空俗士。

我思彼尊者,所造亦深邃。

函经入方夏,后乃道宏肆。

以空摄万有,以道猎众智。

穷山养枯骸,野鸟习其髻。

善士瞻梵相,瓶锡此焉侍。

安得如此塑,慰我怀古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邓韨的《慧日寺十八大阿罗塑像》描绘了一座寺庙中的十八尊佛像,展现了作者对佛教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敬仰。诗人首先赞美了塑像中至人的内在精神,如同原始的元气,质朴而深沉。接着,他描述了佛像的制作过程,暗示了塑造者的技艺高超和虔诚之心。

"亭亭青莲宇,诸天奠其位",形象地描绘了佛像在莲花座上的庄严景象,仿佛连天神也为其安排了位置。接下来,诗人赞美了佛像的威严与深远,超越世俗的表象,让人感到敬畏。他进一步强调了佛像的智慧与慈悲,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空性和道理来包容万物。

"静沈马足万,专守门不二",表达了佛像的静默与专注,仿佛能引导信徒进入内心世界的宁静。诗人感慨于塑像的精妙,认为它超越了世俗的创造,是艺术家心灵的结晶。最后,他表达了对这种艺术的向往,希望能通过这些塑像找到历史的共鸣,满足自己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既是对佛像的细致描绘,也是对佛教精神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与信仰的双重敬仰。

收录诗词(3)

邓韨(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乐府二首(其一)俎上翁

广武城边列旗鼓,重瞳拔山气如虎,手提老翁坐高俎。

汉王嫚语项王怒,俎上老翁心独苦。

心独苦,儿不闻,儿言但索杯中羹。

儿自生,翁自死,三军缟素为何人。

幸有君臣无父子,由来久假终必归。

机心一发不自知,匆匆数语殊可悲。

汉家创业何草草,谁云杂伯未为非。

君不见当日阴山沙碛中,胡儿鸣镝亲射翁。

形式: 乐府曲辞

画虎行

山人视我画虎图,邀我为作《画虎行》。

我生城郭不识虎,向来浪说真无凭。

自从谪居傍夷落,时惊夜啸风生壑。

似闻行旅遭搏食,往往白骨撑丛薄。

朝来击鼓驱猎徒,于菟中箭人欢呼。

儿童奔走我亦俱,近前谛视摩其须。

初观据地疑未死,金睛荧荧吻血紫。

却归更与展图看,意态狰狞宛相似。

画手尔何人,谁遣为此笔。

丹青浅事何足问,物理试思堪太息。

我闻太平世,野兽恒避人。

吁嗟猛虎今为群,渡河无复逢刘昆。

黄公赤刀伥鬼窃,裴旻李广俱澌灭。

书生徒手无寸铁,对画空令双眦裂。

还君画,为君歌,道上虎迹今转多。

形式: 古风

边军谣

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

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

尽将易卖办科差,颗粒那曾入锅釜。

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

去年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拆屋。

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

近闻防守婺川贼,尽遣丁男行运粮。

老弱伶俜已不保,何况对阵临刀枪。

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

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

君不见京师养军三十万,有手何尝捻弓箭。

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食且傍构栏游。

形式: 古风

担夫谣

担夫来,担夫来,尔何为者军当差。

朝廷养军为杀贼,遣作担夫谁爱惜。

自从少小被编差,垂老奔走何曾息。

祗今丁壮逃亡尽,数十残兵浑瘦黑。

可怜风雨霜雪时,冻饿龙钟强驱逼。

手抟麦屑淘水餐,头面垢腻悬虮虱。

高山大岭坡百盘,衣破肩穿足无力。

三步回头五步愁,密箐深林多虎迹。

归来息足未下坡,邮亭又报官员过。

朝亦官员过,暮亦官员过。

贵州都来手掌地,焉用官员如许多。

太平不肯恤战士,一旦缓急将奈何。

噫吁嚱一旦缓急将奈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