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

风暖曲江花半开,忽思京口共衔杯。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

蓟门高处极归思,陇雁北飞双燕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春风和煦,曲江花儿半开放,忽然忆起在京口共饮的时光。
湘潭的云雾散去,傍晚的山峦显现,巴蜀的积雪融化,春水开始流淌。
怀念那怀揣美玉的日子,心中仍感伤迷失在楚地边塞,捧着金杯,仍羡慕燕台的欢乐。
站在蓟门的高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望着陇雁向北飞去,而双燕却在此地回旋。

注释

风暖:温暖的春风。
曲江:唐代长安的名胜之地。
京口:古地名,今江苏镇江。
衔杯:举杯共饮。
湘潭:湖南湘潭。
暮山:傍晚的山峦。
巴蜀:古代地区名,今四川一带。
雪消:雪融化。
怀玉:怀中藏有美玉,象征美好或才华。
迷楚塞:迷失在楚地边塞。
乐燕台:燕台,代指繁华的都城,如汉代的洛阳。
蓟门:古代边关,此指北方边疆。
归思:思乡之情。
陇雁:甘肃、青海一带的雁。
双燕回:燕子成对回巢。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往昔游历之地的怀念之情。首句“风暖曲江花半开”以温暖的春风和初放的花朵勾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画面,接下来的“忽思京口共衔杯”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与友人共同畅饮之乐的追念。第三句“湘潭云尽暮山出”中,“湘潭”指的是湖南一带,这里的“云尽暮山出”描绘了日暮时分,云雾散去,山影渐显的景象,给人一种时间流转、季节更迭的感慨。第四句“巴蜀雪消春水来”,则是对远方巴蜀地区春雪初融,溪流涌动之情景的描绘,此处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观,更暗示了时序变换与心境的转移。

中间两句“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游历之地的深切思念。其中,“怀玉”与“捧金”都是古代贵族或文人常用之物,此处借以象征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迷楚塞”、“乐燕台”则分别指向南方的楚国边塞和北方的燕国高台,暗示了诗人心中对于不同地域的怀念。

末尾两句“蓟门高处极归思,陇雁北飞双燕回”则将视角转移到北方。其中,“蓟门高处”指的是北方边塞之地,诗人站在高处极目所及之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而“陇雁北飞双燕回”则是对春归大地、鸟类迁徙之景象的描写,其中“陇雁”即黄河流域一带的野鸭,“双燕回”则形象地表达了春日万物复苏,生灵逐渐返回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展现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收录诗词(513)

许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字:用晦(一作仲晦)
  • 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 生卒年:约791~约858

相关古诗词

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二首(其一)

绕屋遍桑麻,村南第一家。

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

竹院昼看笋,药栏春卖花。

故园归未得,到此是天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二首(其二)

北岭枕南塘,数家村落长。

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

烟草近沟湿,风花临路香。

自怜非楚客,春望亦心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春早郡楼书事寄呈府中群公

两鬓垂丝发半霜,石城孤梦绕襄阳。

鸳鸿幕里莲披槛,虎豹营中柳拂墙。

画舸欲行春水急,翠帘初捲暮山长。

岘亭风起花千片,流入南湖尽日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春泊弋阳

江行春欲半,孤枕弋阳堤。

云暗犹飘雪,潮寒未应溪。

饮猿闻棹散,飞鸟背船低。

此路成幽绝,家山巩洛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