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钱宰对好友董太初画作的题跋。诗中通过描绘友人董太初画中的场景,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对艺术才华的赞赏。首句“有客泊舟沧水湾”点出画面的背景,客人在宁静的沧水湾泊船,暗示画中意境的孤寂与超凡。接着,“卧吹铁笛非人寰”描绘了董太初画中人物的独特形象,卧吹铁笛的动作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气概。
“小溪白石乱如齿,平地双松高似山”两句运用比喻,将小溪中的白石比作错落的牙齿,而双松则直插云霄,如同巍峨的山峰,展现了画面的生动与壮美。诗人借此赞美董太初的绘画技艺,能捕捉自然的细节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
“丹丘赤城久为客,沃州天姥何曾还”两句暗含对董太初漂泊生涯的感慨,丹丘、赤城、沃州、天姥都是神仙居所,寓言友人像仙人般远离尘世,却不幸客死他乡,令人惋惜。
最后,“嗟哉董生不复见,安得致身图画间”表达了诗人对董太初的深深怀念,感叹再也无法见到他本人,只能通过画作来寄托哀思,希望董太初的灵魂能在画中永存。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对逝去朋友的艺术才华和人生的深刻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