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亭颂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究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

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

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

即浑即澄彻,个是涅槃门。

形式: 古风

翻译

菩萨如同清凉明月,游走在空无边际的境界。
世人的内心如净水般纯净,佛的智慧在此显现。
忍受观察,平息世俗的劳苦,烦恼如波静止在底层。
八种风猛烈吹来,引发尘世的烦恼再次升起。
觉悟的海洋本性清澈,即使波涛汹涌也浑然一体。
既是浑浊又是清澈,这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

注释

菩萨:佛教中的修行者,具有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清凉月:比喻菩萨的智慧光明,如清凉明月照亮人心。
毕究空:佛教术语,指彻底的空无或无我之境。
众生:泛指世间所有生命。
心水净:比喻人心灵的纯净。
菩提:觉悟、成佛之意。
尘劳:世俗的烦恼和劳累。
八风:佛教中的八种基本烦恼,如贪、嗔、痴等。
涅槃门:佛教中解脱生死、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鉴赏

这首诗名为《澄心亭颂》,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诗中以佛教禅宗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净化和超脱世俗的理解。"菩萨清凉月"象征智慧与清凉的心境,"毕究空"则指彻底的空寂。"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比喻人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得以清净,智慧如月影般显现。

"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通过观察和忍耐,可以平息世间的纷扰,使心境如静止的水面,不受尘世干扰。然而,"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又暗示即使在最宁静的状态下,外界的诱惑和困扰依然存在。

"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将心灵比作广阔的觉海,即使在波涛起伏时,也保持浑然一体的清明。最后两句"即浑即澄彻,个是涅槃门",表达了诗人对达到涅槃境界的理解,即在混浊中也能找到清澈,这是通往解脱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黄庭坚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艺术追求,以及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隐奉议并效建除体

建溪有灵草,能蜕诗人骨。

除草开三径,为君碾玄月。

满瓯泛春风,诗味生牙舌。

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

定知胸中有,璀璨非外物。

执虎探虎穴,斩蛟入蛟室。

破镜挂西南,夜阑清兴发。

危言诸公上,殊胜弄翰墨。

成仁冒鼎镬,闻已归谏列。

收汝救月弓,蛙腹当坼裂。

开云照四海,黄道行尧日。

闭门斲车轮,出门同轨辙。

形式: 古风

题也足轩

道人手种两三竹,使君忽来唾珠玉。

不须客赋千首诗,若是赏音一夔足。

世人爱处但同流,一丝不挂似太俗。

客来若问有何好,道人优昙远山绿。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其二)

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豁开。

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飞尽青天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其一)

戴郎台上镜面平,达人大观因我名。

何时燕爵贺新屋,唤取竹枝歌月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