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端午,用吴子和韵

流莺声歇。又小麦送秋,脆圆迎节。

彩剪罗睺,绫黏猛虎,都与钗符差列。

笑唤谢家儿女,绣带香囊亲结。

动翠袖,看白团扇底,清风徐发。佳绝。

雕槛外,一树安榴,红神嵰山雪。

最忆昆池,龙舟夺锦,画鼓如雷敲彻。

此日未央行殿,墨拓钟葵高揭。

玉窗晚,剩珠帘半卷,纤纤娥月。

形式: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以流莺的歌声渐息开篇,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小麦送秋,脆圆迎节"形象地描述了麦粒饱满,庆祝端午的到来。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彩剪罗睺"、"绫黏猛虎"以及"钗符"等端午节的传统装饰,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词中提到"谢家儿女"欢聚一堂,亲手制作绣带香囊,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节日的欢乐。"翠袖"轻摇,"白团扇"下清风徐来,更显夏日的清凉宜人。接着,词人笔触转向户外,"雕槛外"的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与"红神嵰山雪"相映成趣,烘托出节日的喜庆色彩。

"昆池"和"龙舟夺锦"的场景,让人想起端午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画鼓如雷敲彻"更是生动描绘了比赛的激烈和欢快。然而,词人并未完全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还提到了"此日未央",暗示时光匆匆,未及在宫中度过盛大的庆典。

最后,词以"墨拓钟葵高揭"的细节收尾,展现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而"玉窗晚,剩珠帘半卷,纤纤娥月"则以月夜的静谧,为全词画上了一抹淡淡的诗意。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风俗与情感,既有节日的热闹,又有个人的思绪,展现了词人的独特感受。

收录诗词(722)

樊增祥(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沁园春.送顾五还豫州

人不可无,车中七尺,车前八驺。

叹北都横被,金戈铁马,西京别起,玉宇琼楼。

五部星轺,千官月廪,巢父东行不掉头。

新丰道,甚鸢肩未贵,羊胃俱侯。霸陵万柳先秋。

想金水河边旧钓游。

向太华峰前,一辞仙掌,三花顶上,下瞰神州。

夷甫诸人,不能辞责,连举繁台酒数瓯。

卿年少,算如今七国,费而深筹。

形式:

洞仙歌(其一)夏夜,用坡公韵

香薷饮子,把罗衫微汗。几曲朱阑露花满。

看琉璃七尺,轻展风漪,山枕畔,诗札药方历乱。

水晶帘不卷,月淡星稀,如水碧天耿银汉。

枕手未成眠,自琢新词,灯花暗、四更初转。

是杜牧、温岐队中人,纵换了朱颜,绮情难换。

形式:

洞仙歌(其二)和实甫忆内

罗巾余麝,渍年时芳汗。写上香词泪珠满。

料湘天骤暖,茉莉薰衣,新月下,人与花枝影乱。

粉侯关内住,比似牵牛,可有鹊桥渡天汉。

锦字几时来,玉雁南飞,莫飞到、衡阳才转。

但传语、潇湘景中人,把寄外明珰,两边回换。

形式:

洞仙歌(其三)用前韵再调石甫

生绡帕子,拭何郎珠汗。花气袭人袖香满。

怕鄂君睡美,梅雨微寒,银烛下,翠被一床抖乱。

绿笺书小字,唤作青萍,剑气英英烛星汉。

绕指不胜柔,临去秋波,刚学得、崔娘一转。

便当作、明珠掌中擎,纵宝马千金,莫教轻换。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