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路逢个老翁,自负柴一束。
乌巾插在腰,背手牵黄犊。
借问何处居,指点破茅屋。
午鸡啼短墙,麦饭方炊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访友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以平实的笔触,勾勒出一位老翁背着柴火,头戴乌巾,手持黄牛,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的场景。乌巾插腰,背手牵牛的动作细节,既体现了老翁的朴实无华,也透露出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借问何处居”,诗人礼貌地询问老翁的住处,老翁则用手指向远处的破茅屋,简单的一指,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和对家的依恋。午后的鸡鸣声,短墙那边传来,预示着农事的忙碌与生活的节奏。而“麦饭方炊熟”一句,不仅描绘了食物的香气,更让人感受到劳作之后的满足与温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片段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气体苍然故曰天,其中有理是为乾。
浑然气理流行际,万物同根此一源。
鬼神即物以为名,屈则无形伸有形。
一屈一伸端莫测,可窥二五运无停。
妙合之机不暂停,自然气化与流形。
原于妙合名为命,即此而思得性灵。
静思二五生人物,新者如源旧者流。
流自东之源不息,始终聚散即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