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反映了清朝官员苏履吉对官民关系的深刻思考。他以“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开篇,对比了古代与现代官员对待民众的态度,指出现今官员可能更担忧自己的贫困,而忽视了爱民如子的传统美德。
接着,“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两句,强调了爱民与避免贫困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批判了那些贪婪如同盗贼一样的官员。通过“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表达出官府与民众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公,以及民众生活的艰辛。
“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则进一步描绘了官府剥削民众的残酷现实,强调这种行为是不可容忍的。最后,“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与民众紧密相连的认识,认为民众团结一致可以形成坚固的防线。
“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则提醒那些在和平时期负责治理地方的官员,应当谨慎行事,以保持良好的名声和治理效果。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官民关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公正、廉洁从政的强烈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