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韩琦在宋朝时期,于紫濛之地遭遇大风时的所见所感。全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细腻地展现了风力之强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首联“草白岗长暮驿赊,朔风终日起平沙”,开篇即以“草白”、“岗长”、“暮”、“驿赊”、“朔风”、“起平沙”等词描绘了一幅荒凉而辽阔的画面,傍晚时分,草原上风起云涌,远处的驿站显得格外遥远,朔风呼啸,从平沙之上席卷而来,营造出一种苍茫与孤寂的氛围。
颔联“寒鞭易促鄣泥跃,冷袖难胜便面遮”,进一步刻画了风力之猛。寒风中,马鞭难以控制,马蹄跳跃,冷风穿透衣袖,使得人难以抵挡。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感受,形象地表现了风势的强劲。
颈联“迥岭卷回云族破,远天吹入雁行斜”,转而描写风对天空和飞鸟的影响。山岭上的云被狂风卷起,破碎成片,远处的天空中,雁群因风向改变而飞行轨迹变得倾斜。这一联通过动态的景物变化,展现了风力的强大及其对自然界的冲击。
尾联“土囊微乞缄馀怒,留送归程任摆花”,最后以“土囊”(可能指地面上的小土丘)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界对风力的微弱抵抗,即使如此,风仍带着余怒,陪伴着旅人直到归程结束。这里的“摆花”可能是指风中的落叶或花瓣随风飘舞,形象地描绘了风的持续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风力的强盛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蕴含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感慨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