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不寐(其二)

不寐愁看秋夜冥,几回强起步空庭。

短檠特与心相照,孤榻堪令眼独青。

天有奇方常梦梦,我饶慵病却惺惺。

无劳蛩语窗前聒,残漏清凄已足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秋夜不寐(其二)》由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独自面对秋夜的情景。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

首句“不寐愁看秋夜冥”,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因愁绪而难以入眠,只能在暗夜中凝视着窗外的秋景。这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也暗示了秋季特有的萧瑟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接着,“几回强起步空庭”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失眠状态。他多次试图起身走动,以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烦躁,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空荡荡的庭院。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挣扎,也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寂静与冷漠。

“短檠特与心相照,孤榻堪令眼独青。”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短檠”(小灯)与“孤榻”(单人床)作为意象,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冷清。灯虽小,却能照亮诗人的心灵,给予一丝慰藉;而孤榻则更突显了诗人独自面对世界的孤独感。这里,诗人通过物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深刻反思。

“天有奇方常梦梦,我饶慵病却惺惺。”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的思考。他认为,虽然外界有着种种解决困境的方法(“奇方”),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难以实现(“常梦梦”)。与此相反,他的身体虽然懒散(“慵病”),但心灵却保持清醒(“却惺惺”),展现出一种超脱于现实之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无劳蛩语窗前聒,残漏清凄已足听。”诗人以秋夜的蟋蟀声和滴答的漏声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欣赏与接纳。他认为,这些自然的声音足以陪伴自己度过不眠之夜,无需外界的干扰。这里的“清凄”不仅指声音的特质,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不寐情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生活、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是明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收录诗词(332)

孙传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夜不寐(其三)

欲倚寒窗半榻休,深宵客绪正关忧。

铜炉火烬茶烟冷,纸帐香销烛影流。

月落不堪把盏问,河横未许泛槎游。

岂因久断长安梦,一觉黄粱不可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秋夜不寐(其四)

怯眠欹枕叹沉冥,露冷风凄叶满庭。

客在穷途双眼白,家馀故物一毡青。

自惊病后同秋老,谁遣愁来似月惺。

邻舍不知长夜苦,频将歌管恼人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秋夜不寐(其五)

秋暮愁心入夜偏,呼樽觅醉浪逃禅。

五峰烟月馀诗料,百亩桑麻足酒钱。

叶坠空阶同我落,霜添短发合谁先。

不禁凭槛增惆怅,徙倚明河欲曙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秋夜不寐(其六)

独寐惟余意久恬,比来衾影自相嫌。

捩人已厌挥玄草,逸我安能入黑甜。

月色可怜霜色似,柝声无赖叶声兼。

不禁倚剑生悲壮,斗下频将紫气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