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夜不寐(其二)》由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独自面对秋夜的情景。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
首句“不寐愁看秋夜冥”,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因愁绪而难以入眠,只能在暗夜中凝视着窗外的秋景。这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也暗示了秋季特有的萧瑟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接着,“几回强起步空庭”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失眠状态。他多次试图起身走动,以缓解内心的不安与烦躁,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空荡荡的庭院。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挣扎,也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寂静与冷漠。
“短檠特与心相照,孤榻堪令眼独青。”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短檠”(小灯)与“孤榻”(单人床)作为意象,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冷清。灯虽小,却能照亮诗人的心灵,给予一丝慰藉;而孤榻则更突显了诗人独自面对世界的孤独感。这里,诗人通过物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深刻反思。
“天有奇方常梦梦,我饶慵病却惺惺。”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的思考。他认为,虽然外界有着种种解决困境的方法(“奇方”),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难以实现(“常梦梦”)。与此相反,他的身体虽然懒散(“慵病”),但心灵却保持清醒(“却惺惺”),展现出一种超脱于现实之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无劳蛩语窗前聒,残漏清凄已足听。”诗人以秋夜的蟋蟀声和滴答的漏声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欣赏与接纳。他认为,这些自然的声音足以陪伴自己度过不眠之夜,无需外界的干扰。这里的“清凄”不仅指声音的特质,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不寐情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生活、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是明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