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鞞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昏虏营。
霜疑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萧瑟图景。开篇“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两句,设定了一个清冷而又宁静的夜晚场景,月光如水,洒在 辽阳城上,给人以孤寂之感。
接下来的“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则是对边塞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描写,塞上的灯火刚刚点燃,而秋风却又带来了更多的尘埃和寒意,显示出边疆地区特有的荒凉气息。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鞞惊”两句,则转向了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征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而战马则因听到鞍铃声而产生惊恐,透露出战争的阴影和边塞生活的艰辛。
“朔风悲边草,胡沙昏虏营”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凄凉与荒芜。北方的寒风吹过边疆的草地,让人感到一种悲凉,而胡沙(即沙尘)又遮蔽了敌人的营帐,暗示着战争的紧张气氛。
“霜疑匣中剑,风惫原上旌”则是对自然景象与军事氛围相结合的描绘。霜冻可能让人误以为匣中藏有寒光闪烁的宝剑,而大地上的旌旗在疲弱的秋风中摇曳,表现出一种萧瑟感。
最后,“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能够早晚都能去到宫殿门前(金阙),却不愿听到战争中的刀剑交锋之声,透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征人、战马情感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切理解和对战争的反思。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了一种对远方故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不详
残芳?兰馥,照水何花红。
转扇来清风,援琴飞白雪。
远树拥川断,晴云抱日流。
白露湿庭砌,皓月临前轩。
此时去留恨,含思独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