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感物

柳湖万柳作云屯,种时乱插不须根。

根如卧蛇身合抱,仰视不见蜩蝉喧。

开花三月乱飞雪,过墙度水无复还。

穷高极远风力尽,弃坠泥土颜色昏。

偶然直堕湖中水,化为浮萍轻且繁。

随波上下去无定,物性不改天使然。

南山老松长百尺,根入石底蛟龙蟠。

秋深叶上露如雨,倾流入土明珠圆。

乘春发生叶短短,根大如指长而坚。

神农尝药最上品,气力直压钟乳温。

物生禀受久已异,世俗何始分愚贤。

形式: 古风

翻译

柳湖中的万千柳树如同云朵聚集,种植时随意插入无需根系。
柳根弯曲如卧蛇,粗壮得能环抱,抬头看不见蝉鸣的热闹。
三月花开如飞雪漫天,越过墙头渡过水面后不再返回。
风吹到最高最远处力竭,柳絮落在泥土上颜色暗淡。
偶尔直落入湖水中,化为轻盈的浮萍随波漂泊。
随波上下无定所,这是自然本性使然,不变如斯。
南山的老松高达百尺,根深深扎入石头,像蛟龙盘绕。
秋天深时,松叶上的露珠如雨般落下,流入土壤如明珠滚圆。
春天来临时,松树新叶短小而坚韧,根部粗大如手指。
神农尝遍百草,这松树是上等药材,其气力胜过钟乳之温。
万物生长的特性各异,世人何时才能分辨出智愚贤良?

注释

云屯:形容众多聚集。
不须根:无需特意植入根系。
卧蛇:形容柳根弯曲。
蜩蝉喧:形容蝉鸣声嘈杂。
飞雪:比喻柳絮飘落。
穷高极远:形容风力强劲到顶点。
明珠圆:形容露珠晶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柳湖感物》,诗人以柳湖中的柳树为题材,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首句“柳湖万柳作云屯”描绘了湖畔柳树密集成云的壮观画面,接着写柳树生长之奇特,“种时乱插不须根”,强调其生命力顽强。柳树的根状如卧蛇,粗壮而深扎土壤,与老松的根盘石底形成对比。

诗人通过“开花三月乱飞雪”形容柳絮纷飞的场景,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穷高极远风力尽,弃坠泥土颜色昏”则揭示了事物盛衰的自然规律。柳絮飘落湖中,化为浮萍,随波逐流,表现出顺应自然的特性。

最后,诗人借南山老松的根深叶茂,与柳树形成对比,暗示了不同物种的特性各异。他以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赞美柳树的药用价值,同时也寓言了世间万物各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暗示了作者对人世智慧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柳树为载体,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蕴含了对生命、智慧和自然法则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泉城田舍

泉城欲治麦禾囷,五亩邻家肯见分。

莫问三吴朱处士,似胜吾乡扬子云。

阴晴卒岁关忧喜,丰约终身看逸勤。

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锄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其一)

忆赴钱塘九月秋,同来颍尾一扁舟。

退居尚有三师在,好事须为十日留。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

重来东阁皆尘土,泪滴春风自不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癸未生日

我生本无生,安有六十五。

生来逐世法,妄谓得此数。

随流登中朝,失脚堕南土。

人言我当喜,亦言我当惧。

我心终颓然,喜惧不入故。

归来二顷田,且复种禾黍。

或疑颍川好,又使汝南去。

汝南亦何为,均是食粟处。

儿言生日至,可就瞿昙语。

平生不为恶,今日安所诉。

老聃西入胡,孔子东归鲁。

我命不在天,世人汝何预。

形式: 古风

盆池白莲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

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

我住西湖滨,蒲莲若云屯。

幽居常闭户,时听游人言。

色香世所共,眼鼻我亦存。

邻父闵我独,遗我数寸根。

潩水不入园,庭有三尺盆。

儿童汲甘井,日晏泥水温。

及秋尚百日,花叶随风翻。

举目得秀色,引息收清芬。

此心湛不起,六尘空过门。

谁家白莲花,不受风霜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