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闰四月即事(其三)

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

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

形式: 古风

翻译

识别好马要观察它的骨骼,探索水源要寻找它的源头。
如果你能理解这个道理,了解人就像神仙一般透彻。
这样的智慧能让你洞察千年,超越万古时光。
有时暗中寻求人才,得偿所愿时却默不作声。
听说失去一位贤士,吃饭都难以下咽。
人才是多么稀有,要在百千人群中寻觅。
这岂止是当今社会如此,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我想传授这种识人之法,但谁能成为我的传人呢?

注释

相马:识别好马。
须:必须。
相骨:观察骨骼。
探水:探索水源。
须探源:寻找源头。
识此理:理解这个道理。
知人若神仙:了解人像神仙般透彻。
千岁下:洞察千年。
坐照:超越。
阴求人:暗中寻求人才。
得意:得偿所愿。
失一士:失去一位贤士。
每食不下咽:吃饭难以下咽。
求一于百千:在百千人群中寻找。
岂独:岂止。
今世:当今社会。
皆已然: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授此法:传授这种方法。
其谁:谁能。
与传:传人。

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深刻认识。开篇“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强调了识人用人的重要性,必须深入了解其本质和根源。紧接着,“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表达了如果领会这一道理,就能像神仙一样洞察人心。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则是说这种识人之才,可以影响千秋,光照历史长河。接下来,“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描绘了在特定时刻寻觅人才,即使找到了也难以用语言表达那份喜悦。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则形象地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如同听闻贤士逝去,连饭都不愿意咽下。紧接着,“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感叹人才之稀少,好似在众多人中难寻一人。

最后,“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指出这种情况并非现代才有,自古以来均是如此。“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识人的智慧传承下去,但又感到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者。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视,以及对这种智慧传承的迫切期望。

收录诗词(271)

张九成(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辛未闰四月即事(其六)

寓居城中寺,萧然如深山。

终年客不到,终日门亦关。

晨朝香火罢,去履脱危冠。

饱读古人书,会意有馀欢。

客有馈荔枝,荐以碧玉盘。

吟哦更咀嚼,未羡朱两轓。

鲛绡作红皱,护此冰肌寒。

形式: 古风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韵

西湖十里山,春风一杯酒。

兹兴良不浅,何日落吾手。

我读君和诗,襟期一何厚。

同生上下宇,共阅古今宙。

死生何足云,馀年付美酎。

佩印还故乡,衣锦眩春昼。

一时正儿嬉,千岁堕尘垢。

所以贤达人,中怀元有守。

试看窗日中,野马互奔骤。

区区竟何成,尚誇舌在口。

宿习犹未除,新诗漫怀旧。

环顾天地间,四海惟三友。

两老虽未死,二妙已先踣。

生者岂其巧,死者亦非谬。

君如悟斯契,万事可怀袖。

铜钱自如山,金印自如斗。

只今定何间,腐骨久已朽。

篱菊师渊明,庭草悲王胄。

彼已升层霄,此犹凿户牖。

浩歌君其聆,相看都皓首。

形式: 古风

咏梅(其一)

策马寻梅过小桥,江边驿路正迢迢。

灵均清劲馀骚雅,夷甫风姿堕寂寥。

半吐暗惊云插月,横枝忽见雪封条。

徘徊未忍轻归去,楼上何人调玉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余性寡所谐,平生惟自得。

谈名颈深缩,论利面作赤。

文不贵雕虫,诗尤恶钩擿。

粗豪真所畏,机巧非予匹。

所以常闭门,千载求知识。

黄卷有可人,为之忘寝食。

亦复爱山水,策杖无与适。

看云独忘归,听泉常永日。

内乐万事休,中虚众妙入。

欲以语斯人,此事吾无力。

道丧亦久矣,无言三叹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