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翻译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双调,九十七字。
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
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鉴赏

这首《声声慢·秋声》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描绘秋夜景象和情感的词作。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巷红叶、豆雨风鸣、更鼓声断、远方友人、邻灯砧声以及秋虫鸣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秋夜氛围。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以黄花和红叶象征秋色,渲染出秋意浓重的环境。"凄凉一片秋声"直接点题,透露出词人的孤寂情绪。"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雨轻敲,风声微响,构成了一种宁静又略带哀愁的音响效果。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描述了夜深人静,更鼓声稀疏地响起,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借故人之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铃声则增添了离别的寂寥。

下片转而描绘夜晚军营中的声音,"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展现了边塞的战事气氛,与词人的内心愁绪相呼应。"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通过邻家的灯光和砧声,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静和思乡之情。

最后,"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词人将自己的愁绪寄托于秋虫和雁鸣,形象地表达了无法言说的愁苦,以及希望远方的人能感受到这份情感的愿望。

总的来说,蒋捷的这首《声声慢·秋声》以丰富的音响描绘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寂寥、怀旧和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95)

蒋捷(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 字:胜欲
  • 号:竹山
  • 籍贯: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
  • 生卒年:约1245~1305后

相关古诗词

尾犯.寒夜

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记,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说。

形式: 词牌: 尾犯

应天长.次清真韵

柳湖载酒,梅墅赊棋,东风袖里寒色。

转眼翠笼池阁,含樱荐莺食。匆匆过、春是客。

弄细雨、昼阴生寂。似琼花、谪下红裳,再返仙籍。

无限倚阑愁,梦断云箫,鹊叫度青壁。

漫有戏龙盘□,盈盈住花宅。骄骢马、嘶巷陌。

户半掩、堕鞭无迹。但追想,白苎裁缝,灯下初识。

形式: 词牌: 应天长

步蟾宫(其一)木犀

绿华剪碎娇云瘦。剩妆点、菊前蓉后。

娟娟月也染成香,又何况、纤罗襟袖。

秋窗一夜西风骤。翠奁锁、琼珠花镂。

人间富贵总腥膻,且和露、攀花三嗅。

形式: 词牌: 步蟾宫

步蟾宫.中秋

去年云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

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

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

天公元不负中秋,我自把、中秋误了。

形式: 词牌: 步蟾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