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
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
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举行的宴会。开篇两句"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表达了对宴会地点的赞美之情,龙山作为一个好的选择,而南亭则是欣赏自然美景的理想场所。"暌"在这里意味着长时间地、连续不断地。
接下来的两句"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暗示了宴会上的文化氛围。"清规"可能指的是古代礼节或诗歌的韵律,而"陈侯"则是指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些元素来营造一种典雅高贵的情绪。"谢公题"可能是在提及宴会上的文学讨论,或是对某位名士的赞誉。
中间两句"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描绘了宴会现场,客人们围坐在接近翠绿山峰的地方,座位整齐,就像远处的树木一样排列得井然有序。
末尾两句"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在现实世界中享受美好时光,也应该向往和欣赏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不必过于沉迷于眼前的景象,亦不需叹息日落西山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文学艺术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特定时刻所体验到的愉悦和超脱。
不详
一官仍是假,岂愿数离群。
愁鬓看如雪,浮名认是云。
暂辞南国隐,莫勒北山文。
今后松溪月,还应梦见君。
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
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闲庭只是长莓苔,三径曾无车马来。
旅馆尚愁寒食火,羁心懒向不然灰。
门前下客虽弹铗,溪畔穷鱼且曝腮。
他日趋庭应问礼,须言陋巷有颜回。
常慕晋高士,放心日沈冥。
湛然对一壶,土木为我形。
下马访陈迹,披榛诣荒庭。
相看两不言,犹谓醉未醒。
长啸或可拟,幽琴难再听。
同心不共世,空见藓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