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鹗的《拟古七首(其五)》,以荆山的美玉为象征,展现了深藏不露的内在价值与世态的冷峻。首句“荆山一片玉”,形象地描绘了荆山中的美玉,暗示其珍贵无比。次句“秀气钟鸿濛”进一步强调这块玉的灵秀气质,仿佛凝聚了天地之精华。
“幽晖不自衒”表达了玉的低调品质,它不炫耀自己的光芒,静静地蕴藏于深山之中。然而,“老雨苍苔封”则揭示了玉的孤独与被忽视,长久以来被雨水侵蚀,覆盖着青苔,无人识其真面。
接下来的诗句“纷纷他山石,举世多拙工”暗指世间众多的玉石匠人技艺平庸,未能识得真正的瑰宝。诗人以对比手法,讽刺了世人对于真正价值的无知。
最后两句“卞和今岂无,至宝宁终穷?”引用了古代典故,卞和曾因献玉而受苦,暗示即使有如卞和这样的识宝之人,至宝也可能因为不被理解而困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以及对真正价值终将被发现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玉的遭遇揭示了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同时也寄寓了对公正识才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