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中负暄读书三首(其二)

辉辉短景留寒光,瓦檐霜湿梧桐黄。

老蛩不知秋已去,白昼啧啧空啼墙。

岁云暮矣羁旅伤,块独守此天一方。

床头书史谈虞唐,我言匪耄听者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短暂的光辉留下寒冷的光芒,屋檐上的霜让梧桐叶变黄。
老蟋蟀不知秋天已过去,白天还在墙壁旁空自鸣叫。
岁月将近,旅人内心悲凉,孤独地守着这片天地。
床头书籍讲述虞舜和唐尧的故事,我说的话并非衰老,却被人当作狂言。

注释

辉辉:形容光线微弱。
短景:短暂的阳光。
瓦檐:房屋的屋檐。
霜湿:被霜打湿。
梧桐黄:梧桐树叶变黄。
老蛩:老蟋蟀。
秋已去:秋天已经过去。
啧啧:拟声词,形容虫鸣声。
空啼:空自鸣叫。
岁云暮:指一年将尽。
羁旅:在外漂泊的人。
块独:孤独无依。
天一方:遥远的地方。
床头书史:床头摆放的历史书籍。
谈虞唐:讲述虞舜和唐尧的传说。
匪耄:非衰老,意指自己并未老糊涂。
听者狂:听我说话的人认为我狂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静谧景象。开篇“辉辉短景留寒光”表现了阳光透过窗棂,投射在室内的冷清之感。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映射出诗人孤独寡欢的心境。

接着,“瓦檐霜湿梧桐黄”则进一步强化了秋意。霜露浸湿的瓦檐与枯黄的梧桐树叶,共同构成了一个萧瑟的秋景。这两句通过对室外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和孤独。

“老蛩不知秋已去”中的“老蛩”通常指的是蟋蟀,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无知。蟋蟀在墙上啼叫,似乎不知道秋天已经过去,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适应。

“白昼啧啧空啼墙”则继续描述老蛩的声音,强化了一种凄凉和孤独感。蟋蟀在白日中啼叫,但这声音似乎是在空无一人的墙上回响,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寂寞。

“岁云暮矣羁旅伤”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流年不利的感慨。这里的“岁云”指的是流逝的岁月,“羁旅”则是对身处异乡、心怀故土之人的自称。这一句传递出一种漂泊他乡、怀念家园的情绪。

“块独守此天一方”中,“块”字常用来形容坚硬或孤立,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在广阔天地间如同一块孤立的石头,坚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这句话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坚守。

“床头书史谈虞唐”则转向室内生活。诗人在床头翻阅历史书籍,对古代的虞舜、唐尧进行讨论,这是诗人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也反映出他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

“我言匪耄听者狂”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话语和观点感到自信,认为那些不认同自己的人是愚昧的。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和坚持己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立感。

整首诗通过对室内外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流露,共同塑造了一种淡远、凄清而又自强不息的意境。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局中负暄读书三首(其一)

辉辉短景留寒光,重裘不暖贪负阳。

老人背温一体康,我欲持之献天王。

天王九重居明光,玉几翠被女侍傍。

人不我知谓我狂,此心耿耿不敢忘。

岁云暮矣天雨霜,且复持此饮一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局中昼睡

鸟啼花开千万思,春色醉人成午睡。

烧香扫地一室间,藜床布枕平生事。

君知章华久寂寞,楚梦无人惮青兕。

东风转野作晴雷,荡蹙山川作红翠。

白日下照七泽宽,孤城楼观失馀寒。

颇怪故山频入梦,年来真厌楚人餐。

形式: 古风

局中晚坐

高林晚叶渐疏明,雨过长安万屋青。

为问西风来几日,夕阳宫殿亦秋声。

形式: 七言绝句

应龙

应龙未遇风云起,仰活泥沙数尺水。

彼能坐致千里泽,可怜一掬何难致。

时哉未遇可奈何,一掬虽微安敢易。

谁能寄语潭中鱼,相聚须臾莫相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