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中秋无月》由元末明初诗人王佐所作,描绘了中秋佳节无月的遗憾与感慨。诗中以嫦娥、广寒宫、霓裳、丹桂、玉兔等传统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婉的氛围。
首联“刚到中秋景即阑,嫦娥羞涩倦乘鸾”开篇点题,中秋时节,景色渐逝,仿佛连嫦娥也因月未现而感到羞涩与疲惫,不愿再乘坐鸾鸟飞翔于广寒宫中。这一句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赋予了中秋之夜独特的意境。
颔联“广寒门掩霓裳歇,丹桂香销玉兔寒”进一步展开画面,广寒宫的大门紧闭,霓裳之舞不再,丹桂的香气消散,玉兔也显得格外寒冷。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描绘了中秋无月的景象,更通过冷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颈联“美景已辜今夕赏,清光动是隔年看”则表达了对当前美景的惋惜和未来的期待。诗人感叹眼前的美景无法欣赏,只能期待来年再次见到清朗的月光。这种情感的转折,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憧憬。
尾联“何当觅取王生管,吹破重阴见玉盘”则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寻找王生的笛子,吹奏出音乐,打破黑暗,让月亮重现。这一设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寄托了诗人对于光明与希望的渴望。
整体而言,《中秋无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现象时的个人感受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