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三十首(其五)岭梅

谁种霜根大庾颠,地高天近得春先。

枝南枝北元同干,何事东风亦有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以梅为题,描绘了岭南梅花的独特之处。诗人冯子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疑问的手法,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首句“谁种霜根大庾颠”,以问句形式开篇,仿佛在询问是谁在大庾岭之巅种植了这株承受霜雪的梅树。这里的大庾岭,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山脉,以其冬日积雪而闻名,因此“霜根”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梅树生长环境的严酷。这一句既引出了主题,也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次句“地高天近得春先”,揭示了大庾岭上梅花之所以能在春天来临之前绽放的原因——因为地势高,接近天空,所以能更早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一句不仅解释了前一句的疑问,还巧妙地将地理因素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规律。

接下来的“枝南枝北元同干”,则进一步探讨了梅花的生长特性。诗人指出,尽管南枝与北枝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它们实际上都源自同一树干。这不仅是对植物学知识的引用,也是对自然界中看似差异实则统一的哲学思考的体现。

最后一句“何事东风亦有偏”,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春风也会有所偏爱?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季的风,诗人通过这一疑问,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索欲望。同时,这也暗示了梅花在春风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与自然界的微妙互动。

整首诗通过对梅树生长环境、生长特性和自然现象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冯子振以简练的语言,将自然之美与哲学之思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也富含深邃的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132)

冯子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自号瀛洲洲客、,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 字:海粟
  • 籍贯:怪怪道
  • 生卒年:1298

相关古诗词

咏梅三十首(其八)老梅

古树槎牙长绿苔,半边生死尚花开。

不须更问春深浅,人道咸平手种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咏梅三十首(其九)新梅

几年雨露栽培得,此度春风乍著花。

为语东君加爱护,徐看老大已横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咏梅三十首(其十一)远梅

罗浮山下起春风,千里相思信不通。

安得移栽近书屋,繁花乱落向晴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咏梅三十首(其十二)落梅

花开花落春不管,清风明月自绸缪。

天然一种孤高性,直是花中隐逸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