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施补华对朗公节帅为其在阿城之旁营建菜园的感激之情的表达。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新菜园的期待与憧憬,以及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首句“我生四十载,赁屋苕溪皋”,诗人回顾自己四十年的人生,生活简朴,租住在苕溪边的小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和自嘲。接着,“寸土非我有,愧彼墙上蒿”表达了对土地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
“蝎来走秦陇,旅舍悲寂寥”两句,通过想象远方的情景,反衬出当前环境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安知万里外,享此堂宇高”则转而想象未来,期待能够拥有一个高大的厅堂,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暖日辉重檐,微风通疏寮”描绘了新菜园的美景,阳光温暖,微风吹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白翻一渠水,翠拂千柳条”进一步渲染了景色的清新与宁静。
“谁为经营之,大将拥节旄”提到大将军为他营建菜园,表达了对朗公节帅的感激之情。“高牙罗壮士,广厦留吾曹”则描绘了菜园的宏伟与壮观,预示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平生九九术,宁足虚席招”表明诗人虽有农耕知识,但并不满足于此,希望有更多的英才加入。“正当自隗始,适馆多英髦”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待。
“公家西子湖,百顷堆烟涛”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楼台亦未起,惜哉戎马劳”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侧想功成归,岸帻湖上桥”预想功成名就后,回到西湖边的桥上,享受宁静的生活。“访公话西事,一系苕溪桡”表达了对朗公节帅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
“阿城富蔬果,薄采堪盈筐”描绘了阿城丰富的果蔬资源,表达了对美食的热爱。“手足劳有获,食之尤味长”强调了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既居此屋,堂户生辉光”表达了对新居的喜悦和自豪。“还乞数亩地,树艺屋之旁”表达了对更多土地的渴望,希望能在房屋旁边种植蔬菜。
“引水别筑渠,垒土旋成墙”描绘了建造菜园的具体过程,充满了勤劳与智慧。“帐下貔虎士,畚锸十日忙”形容了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展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默计斯圃成,耒耜我手将”表达了对菜园完成的期待,以及亲自参与农耕的意愿。“人苋紫成列,兔葵青分行”描绘了菜园的整齐布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豆棚接瓜架,络纬鸣宵凉”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充满了田园生活的诗意。“在昔英雄人,闭户时晦藏”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辛苦学种菜,猛志仍飞扬”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追求。“我固非其徒,聊辟蓁芜荒”表明诗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农夫,但仍愿意开辟荒地,体验农耕生活。
“力耕无寄托,实事求充肠”表达了对勤劳与真实生活的追求。“赋命况穷薄,福泽宜自量”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终朝饱鱼肉,无乃天所殃”表达了对过度享受的反思,认为这可能是上天的惩罚。“我郡勤育蚕,亦复识其方”表达了对养蚕技术的了解和对农业知识的尊重。
“父老倘顾问,尚能言种桑”表达了对父老乡亲的尊敬,愿意分享自己的农耕经验。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农耕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