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寓台咏怀(其六)

哀郢怀沙死拒秦,平生幽怨楚灵均。

白麟奇木长缨客,紫凤天吴短褐人。

南北恍超风马海,东西愁近杀牛邻。

卜居终在江鱼腹,岁岁三闾占好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的追思与缅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情感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首先,“哀郢怀沙死拒秦”一句,直接引用了屈原投江自尽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精神的崇敬之情。“平生幽怨楚灵均”,则进一步揭示了屈原一生的悲愤与无奈,将他作为楚国大夫的复杂情感与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接下来,“白麟奇木长缨客,紫凤天吴短褐人”两句,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以“白麟”、“奇木”、“长缨客”、“紫凤”、“天吴”、“短褐人”等意象,既是对屈原个人形象的美化,也是对其高尚人格和独特气质的赞美。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学美感,也寓意着屈原虽身处逆境,但其精神之高洁如同白麟、奇木,令人敬仰。

“南北恍超风马海,东西愁近杀牛邻”两句,则通过空间上的对比与情感上的转折,展现了诗人对屈原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一方面,诗人想象屈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接近那些残酷无情的人,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最后,“卜居终在江鱼腹,岁岁三闾占好春”两句,以屈原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命运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结局的感慨。同时,通过“卜居”、“江鱼腹”、“三闾”等词语,既体现了对屈原命运的哀叹,也蕴含了对屈原精神永存的信念。整首诗在对屈原的深情悼念中,融入了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红梅

换却冰魂月魄胎,丹心一点逐春台。

疏枝彷佛红霞遏,密蕊依稀绛雪堆。

映日只疑花是锦,迎风始悟有香来。

自从林逋留情去,尽染相思血泪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吴凤墓

英雄立志在成仁,遑惜区区七尺身。

生不作伥全汉族,死能为厉靖番尘。

海枯石烂威犹烈,地老天荒泽未湮。

社口苍凉遗冢在,后人崇拜仰如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塞上春草

代州西去雁门东,原上春深草色浓。

匝地娇柔迷塞路,连天嫩绿接城墉。

马肥苜蓿花千里,人对蘼芜恨万重。

一角堠亭斜照外,迷离何处盼归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重游彰化

乐耕门外夕阳天,花木成畦景色妍。

出水虾蟆浮绿背,荷花满沼叶田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