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归云庵壁

老来林下养闲躯,茅屋清虚蚊蚋无。

一径松虱何处起,入松穿竹两三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和尚在山林中修行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

首句“老来林下养闲躯”,点明了诗人已至暮年,选择在山林间静心修养,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佛教中追求解脱、远离烦恼的精神境界。

次句“茅屋清虚蚊蚋无”,进一步描绘了和尚居住环境的清幽与简朴。茅屋作为避风挡雨的居所,象征着生活的朴素与自在。而“蚊蚋无”则强调了环境的清静,没有外界的干扰,只有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氛围。

第三句“一径松虱何处起”,通过描述一条小径旁松树上的松虱,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松虱虽小,却也构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提醒人们,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同时,这也隐含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最后一句“入松穿竹两三株”,以松树和竹子为背景,描绘了小径上可能遇到的自然景观。这两者都是自然界中的常见植物,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质。通过“入松穿竹”这一动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同时也寓意着修行者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平静的过程,如同松竹般坚韧而高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在山林中修行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42)

释净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睡起

石枕藤床一榻低,觉来还自日沈西。

白云堆里翻身转,一曲渔歌在碧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自述

潇洒岩居畔,结茅惟一庵。

清风销暑气,寂寞少人贪。

幽有鸟声碎,禅无衲子参。

斋馀林下去,华雨落毵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山居

吴山古寺近溪边,高阁虚堂景象全。

林下寂寥炉火尽,未眠犹听夜行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兰若杂言(其一)

吴山古寺寒松直,老鹤巢居最上头。

惟爱月明中夜后,一声清唳满山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