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子耕

野寺已黄昏,高轩辱过门。

交游夫岂乏,情义独能敦。

我已家声愧,君今风气存。

一官何未试,多鸡亦成屯。

诗本吾家事,经从达者论。

明知有传受,未易测渊源。

近访湖边宅,犹馀涨水痕。

如闻江上郡,欲觅隐居园。

邂逅空题句,飘零难具言。

折梅无以赠,三嗅鬓霜繁。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翻译

野外的寺庙已近傍晚,您的高车贵驾屈尊来访。
朋友交往难道会匮乏,但深情厚谊唯有你最真诚。
我深感家族名声不足,而你的高尚品格仍在延续。
为何还未尝试做官,众多鸡群也成了问题。
诗歌本就是我家的传统,需要从有学识的人那里探讨。
虽然明白有传承,但其深远源头不易揣摩。
最近去湖边探访旧居,还能看到涨水留下的痕迹。
听说江边的郡县,你在寻找隐居的园林。
偶然相遇只能空写诗句,漂泊不定难以详述。
想折梅花相赠,却只见两鬓霜白繁多。

注释

野寺:郊外的寺庙。
高轩:华丽的马车。
辱过门:谦辞,表示对方来访的荣幸。
交游:交往的朋友。
家声:家族的声誉。
风气:品格、风尚。
一官:一个官职。
多鸡:比喻众多琐事。
传受:传授和继承。
涨水痕:洪水留下的痕迹。
江上郡:江边的行政区域。
邂逅:偶然相遇。
飘零:漂泊不定。
鬓霜:白发,比喻年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寄给友人黄子耕的作品,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黄子耕高尚品格的赞赏。首联“野寺已黄昏,高轩辱过门”描绘了友人来访的场景,即使在偏远的野寺,黄子耕仍不辞劳苦前来,显示出其对友情的重视。颔联“交游夫岂乏,情义独能敦”赞美黄子耕在众多朋友中,情谊深厚且独特。

诗人自谦家风不如友人,而黄子耕仍然保持着淳朴的风气,“我已家声愧,君今风气存”。颈联“一官何未试,多鸡亦成屯”暗含对友人未仕的疑问,同时也暗示了黄子耕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尾联“诗本吾家事,经从达者论”表明诗歌是他们家族的传统,而黄子耕对此也有深入的理解和传承。

最后,诗人提及黄子耕曾居住的地方仍有涨水痕迹,暗示了他的隐逸生活。他感叹与友人相遇的偶然,以及自己漂泊不定的境遇,只能以“折梅无以赠,三嗅鬓霜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敬意,寓意岁月匆匆,白发增多。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绘友人的形象和生活,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收录诗词(3728)

赵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字:昌父
  • 号:章泉
  • 籍贯:郑州
  • 生卒年:1143年~1229年

相关古诗词

寄婺州喻良能叔奇

我家入婺四十里,有竹参天山崛起。

寻常一过故人饭,长是驱车不停轨。

去年偶为逃暑留,禅房小憩清溪头。

君当适闽驻行李,遣骑问我安与不。

我闻君来固惊喜,君亦怪我穷不死。

殷勤竟辱怀刺先,我乃踉蹡成倒屣。

相看问我今何如,为言斑鬓甘泥涂。

君时新有阿兄戚,语及往事犹长吁。

君归匆匆莫可挽,剧谈未了风吹断。

赠君不直一钱诗,何以报之锦绣段。

明朝过君君且行,我思重别难为情。

劳君下马更握手,再三谓我频寄声。

别来仅可熟羊胛,含薰待春兰已发。

拟将采掇慰离居,路远何繇置君侧。

如君人才谁与俦,直谅岂下西京刘。

校雠秘府自能事,何乃传经濒海州。

吾君急贤每旰食,诏书取士到微仄。

君今未免滞周南,诸公贵人曷逃责。

愿君觅句勿自哀,清尊无事日日开。

未有白地光明锦,用作人间负贩材。

形式: 古风

寄曾运使

知名必曹刘,乃可暗中索。

无闻若我遭,过眼谁复忆。

如何十年后,姓名犹见识。

当时所陈诗,亦复能道说。

岂我能致然,先生自为德。

维时岁云莫,归路千山隔。

见公不三四,身已限南北。

迨兹去无由,乃悔来卒迫。

况今落蛮夷,公且天咫尺。

犹拟信州船,看竹茶山宅。

形式: 古风

寄答晁百谷元归

嗟我与君为近亲,向来未识但有闻。

维夏临川省伯父,时君束书寄荒村。

岂知邂逅宜春郡,皎如玉树相辉映。

品题旧熟大参文,诸公所作皆传信。

探怀赠我一纸诗,功名慷慨真男儿。

我衰怕作此硬语,君言水涨方东之。

外家自有文章种,国朝名家居伯仲。

只今人物未厌多,属君勉矣加研磨。

形式: 古风

寄答潘文叔并属恭叔五首(其五)

斯文吕与张,用世故落落。

年来踵蒿原,天意亦已虐。

君尝登其门,如户发管籥。

何当传相授,此道得深酌。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