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事(其五)》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深邃的思考与警醒的言辞,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对道德风尚的呼唤。
首联“四海同风大道亨,由来天下共文明”,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强调了文化的普遍性和文明的共通性,四海之内共享同一文化之风,大道畅通,文明得以流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颔联“何堪举国如猴沐,乍喜朝阳有凤鸣”,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国家比作沐浴的猴子,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同时,“乍喜朝阳有凤鸣”则以凤凰象征杰出人才的出现,表达了对真正人才的渴望和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颈联“好为读书留种子,莫因泥礼误苍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应被繁琐的礼仪束缚,而应关注民生福祉。
尾联“维持世教须贤辅,燮理无烦口舌争”,呼吁社会需要贤能之士来引导和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主张通过智慧而非争吵来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也展现了其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