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

真清真静,便是虎和龙。

澄澄湛湛,婴儿姹女自升腾。

寂默刀圭根本,斋戒换西东。

时中十二,常常觉照,内调神气玉炉功。

何须寻枝摘叶,岂论语丹经。

假馀玄妙,知懒惰亦成空。

灭睡忘言除欲,饮膳少丰融。

外系疏啬,人情淡薄,念头打破渐幽通。

形式: 词牌: 六幺令

翻译

真正的清净寂静,就是虎和龙的境界。
清澈明亮,如同婴儿和女子自然升起与升华。
内心的寂静和平静是根基,斋戒修炼如同东西方的转换。
在十二时辰中保持中正,持续觉察内心,这就是调整精神气息的玉炉功。
无需在外物上寻找,也不必纠结于言语和丹经。
即使借助玄妙的假象,懒惰最终也会成为空无。
消除睡眠、沉默寡言,减少欲望,饮食简单。
对外界关系疏离,人情淡泊,逐渐打破旧念,通往深层领悟。

注释

真清真静:极高的清净和宁静。
虎和龙:比喻高超的境界或力量。
澄澄湛湛:形容清澈明亮。
婴儿姹女:象征初生的生命力。
刀圭:古代药量单位,此处指微小的修炼行动。
时中十二:十二时辰,中国古代时间划分法。
玉炉功:修炼术语,比喻内在精神的修炼。
寻枝摘叶:比喻在细节上追求。
语丹经:道教经典中的语言。
假馀:借助、凭借。
懒惰:指懈怠、不积极的态度。
饮膳少丰融:饮食简单,不过度享受。
念头打破: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式。

鉴赏

这首元代王哲的《六么令》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内心清净的修炼境界。开篇以“真清真静,便是虎和龙”起笔,形象地表达了心境的深邃与力量,暗示修炼者已达到如虎似龙般高深的境地。接着,“澄澄湛湛,婴儿姹女自升腾”运用道家典故,比喻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生命力的自然涌现。

“寂默刀圭根本,斋戒换西东”强调了修炼者对内心寂静和持守戒律的重视,认为这是修行的根本。“时中十二,常常觉照,内调神气玉炉功”进一步阐述了修炼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和内在调养,将身心比作炼丹的玉炉,进行着持续的修炼。

“何须寻枝摘叶,岂论语丹经”表明修炼者已经超越了形式上的追求,达到了不拘泥于表面知识的境地。“假馀玄妙,知懒惰亦成空”则揭示出懒惰对于修行的无益,只有勤勉才能抵达真谛。

“灭睡忘言除欲,饮膳少丰融”是修炼者的生活态度,主张去除欲望,简朴饮食,以达到内外兼修。“外系疏啬,人情淡薄,念头打破渐幽通”则强调了修炼者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保持淡泊,通过摒弃杂念,逐渐深入领悟宇宙人生的奥秘。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修炼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道家修炼境界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收录诗词(635)

王哲(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凤栖梧

禀性清闲归寂寂。占得风程,云水长游历。

搜出明珠频洗涤。更将霞彩重开剔。

任坐任行还在觌。静里亲知,有个相寻觅。

每每遭逢金露滴。蓬莱稳路投端的。

形式: 词牌: 蝶恋花

双雁儿

奉劝伊家去西州。放散诞、做云游。

恁时教你永无忧。这愁烦、渐渐休。

款款牵回六只牛。认水草、便风流。

浑身白彻得真修。上逍遥、达岸舟。

形式: 词牌: 双雁儿

双雁儿.自述

意马心猿休放劣。害风姓、王名哲。

一从心破做颠厥。恐怕消、些旧业。

真性真灵有何说。恰似晓风残月。

杨柳崖头是清彻。我咱恣情攀折。

形式: 词牌: 双雁儿

心月照云溪

一身得得,好把逍遥做。

莫恋色和财,又名利、荣华不顾。

心中逸乐,管取绝忧愁,处清凉,无热恼,事事成开悟。

任行任住。坐卧皆从所。

玉诀与金科,这两般、频频览觑。

玄机密妙,诀许自陈明,结圆成,攒莹玉,捧入长生路。

形式: 词牌: 蓦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