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之手,名为《兀然无事(其五)》。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对“真佛”的追求与理解。
首句“莫漫求真佛”,劝诫人们不要轻易地追求所谓的“真佛”,暗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难以直接获取或描述。接着,“真佛不可见”进一步强调了真理的抽象性和超越性,它不是肉眼可见的实体。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这两句指出,真正的智慧和本性是自然流露的,而非通过外在的修炼或熏陶所获得。这里的“妙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玄妙的特性,“灵台”则比喻心灵的清明状态,暗示了内在的觉醒和洞察力。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然,如同婴儿出生时的天真无邪,没有经过世俗的污染。“无事心”意味着一颗平静、不被杂念所扰的心,“娘生面”则是指最原始、未经雕琢的面貌,象征着回归本真的状态。
最后,“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这句话以自然界中的巨石为例,说明即使是历经无数劫难的巨石,也有可能被摇动,但内心的真我或本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这里强调了个人内在的稳定性和不可动摇性,即使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真理和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世界和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寻找并坚守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