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

耳见何如得眼闻,山根磅礴极初分。

浮沤起灭自潭影,大地晴阴空岭云。

何处老人来听讲,他年少府有移文。

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山王愧五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亲眼所见不如亲耳听见,山势雄伟从源头开始显现。
水面上的泡沫忽起忽灭,映照着潭中的光影,大地的晴雨变化只在空中的山岭云雾间。
哪位老者前来聆听讲解,未来或许会有官府的文书迁移。
自古以来,高雅的音乐和诗文需要我们这样的群体传承,庆幸的是,我不必像山王那样感到羞愧,与五位君子同列。

注释

耳:耳朵。
见:看见。
何如:怎能比得上。
得:能够。
眼:眼睛。
闻:听见。
山根:山脚。
磅礴:雄伟。
极初分:最初的划分。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
潭影:潭水倒影。
大地:大地。
晴阴:晴天和阴天。
空岭云:空中的山岭云雾。
何处:哪里。
老人:老者。
听讲:聆听讲解。
他年:未来。
少府:官府。
移文:文书迁移。
由来:自古以来。
清调:高雅的音乐或诗文。
须:需要。
吾辈:我们这样的群体。
幸:庆幸。
山王:比喻地位高的人。
愧:感到羞愧。
五君:五位君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熊与和所作的《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通过对木平饲龙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感慨。首句“耳见何如得眼闻”强调了亲眼目睹的重要性,暗示直接体验比耳闻更为真切。接下来,“山根磅礴极初分”描绘了山势的雄浑,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浮沤起灭自潭影,大地晴阴空岭云”运用比喻,将潭水中的波纹比作浮沤,形象地展示了光影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世事无常。大地的晴雨变化通过空岭上的云彩得以映照,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生动画面。

“何处老人来听讲,他年少府有移文”暗含历史长河中知识的传递,以“老人”和“少府”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世代更迭,寓言般地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关注。

最后两句“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山王愧五君”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参与到这种清雅的知识交流中的庆幸,同时也有对前人学者的敬仰,表明自己不愧于与那些杰出人物同列。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对学术传承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韵味和哲理。

收录诗词(2)

熊与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酹江月/念奴娇.子庆母八十

人生八十,自儿时祝愿,这般年数。

滴露研朱轻点笔,个个眉心丹字。

萱草丛边,梅花香里,真有人如此。

红颜青鬓,儿时依旧相似。

堪笑生子愚痴,投身枳棘,欲了官中事。

万叠关山遥望眼,遐瞬白云飞处。

膝下称觞,门前问寝,幸有嵩谟子。

更望此去,十分好学彭祖。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洞仙歌.寿刘帅

春逢花好,一笑长相见。令似当年徊仙苑。

况歌翻桃叶,香绕莱衣,须信道,人与千秋共远。

不妨留绛节,看即沙堤,玉笋班高侍金辇。

问人间、缘底事,犹欠河清,须妙手、鸿钧一转。

待整顿乾坤、却归来,唤舞鹤翔云,洞天游伴。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挽伯父(其二)

忆作行边别,相期到鹤州。

秋风惊过眼,落日懒回头。

华屋空遗憾,佳城足远谋。

无从扶柩哭,挥泪寄江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挽叔父二首(其二)

耄岁颜偏好,清谈眼倍明。

一经虽取效,五鼎未终荣。

柏陇承先志,兰陔惨故情。

西风吹泪眼,愁听薤歌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