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题双溪蚱蜢载愁图

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匆匆催上吴舲。

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

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

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

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鉴赏

这首《高阳台·题双溪蚱蜢载愁图》描绘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营造出一种哀婉而深沉的艺术氛围。

“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将欢愉与愁恨并置,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段情感的跌宕起伏。桐木上的题字记录了欢聚的瞬间,而蒲帆卷起的愁云则预示着离别的即将到来。

“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旗亭是古代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此处暗示主人公即将到达一个暂时的停留点,然而这不过是离别前的短暂喘息。旗亭的存在,更添了几分离愁。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柳树依依,绿意盎然,勾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移筝的动作,既是对过往欢乐的怀念,也是对即将失去这一切的不舍。

“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纸阁和芦帘象征着简陋的居所,主人公在离别之际,只能依稀记得过去的场景,情感的模糊与记忆的碎片化,增加了离愁的深度。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将人生比作江潮,比喻人生的起伏不定,即使只有两三枝桨,也无法轻易分开。这里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离别难以抗拒的无奈。

“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离别宴席上,酒本应助兴,却反而让人愁上心头。酒醒之后,离愁更甚,体现了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湖面上的归雁,仿佛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它们在天空中划过,如同梦境一般。芦花的飘零,象征着主人公的孤独与漂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每前行一步,都伴随着风起潮涌、秋雨绵绵的声音,这些自然界的声响,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寓意着主人公内心的波澜。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世界,展现了词人对人生离合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63)

关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徵招.湖上感秋有怀湘佩、湘涛

入秋天气多风雨,幽怀更添凄楚。

杨柳到西风,也飘零无主。蛾眉惊老去。

争怪得、鬓丝如许。休去登临,乱山只在,晚蝉嘶处。

日暮翠衣单,清霜早、已上碧梧高树。

独自倚阑干,念荒城砧杵。天涯谁共语。

浑冷落、旧游俦侣。只除是、第二桥边,问那时鸥鹭。

形式: 词牌: 徵招

台城路.花坞纪游同蔼卿赋

深山一夜惊黄叶,萧萧满林风扫。

瘦柳敧霜,低芦冱水,凉得吟蝉都少。清溪半绕。

已溪上炊烟,一丝青袅。

知近禅扉,残钟隐隐出林杪。何时买山事了。

赁舂终下计,何似耕钓。

但近村边,能通船处,细选三间屋料。休嫌地小。

任种菜栽梅,春秋都好。不见西风,晚鸦栖树早。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卖花声

楼上晚钟残。灯火更阑。一枝铜笛恐春寒。

满地青苔仙羽冷,风起清坛。花事易阑珊。

春梦蒲团。相思人在碧云端。

只有当时明月影,还到阑干。

形式: 词牌: 浪淘沙令

台城路.韬光庵图

夕阳欲下层峦去,柴门隔林深闭。

远水平帆,残钟落树,万叠青山帘底。愁云乱起。

正归鸟寒边,瘦筇斜倚。

如线青天,濛濛松条坠晴翠。当时素禽已远。

画阑红一角,都没荆杞。

龛雨敲灯,幡花瘦露,人影一蒲团地。

先生去矣、剩丹灶荒寒,晚烟堆里。

一枕潺湲,冷泉流梦细。

形式: 词牌: 齐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