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金末元初的诗人王庭筠所作,名为《杨秘监下槽马图》。诗中以龙眠和尚悔画马之事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对杨秘监所绘马图的赞赏与理解。
诗的开篇“龙眠悔画马,政恐堕马趣”,借龙眠和尚悔恨自己画马之事,暗示了画马的难度与挑战,同时也为下文赞美杨秘监的画技埋下了伏笔。接着,“我今破是说,试下第一句”则表明诗人要打破常规,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价这幅马图。
“道人三昧手,游戏万象具。万象初莫逃,毕竟无所住。”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的“三昧”概念,形容杨秘监的画技高超,如同游戏般自由自在,能够将世间万物都融入画中,却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譬如大圆镜,照物随其遇。少焉物四散,影果在何处。”诗人以大圆镜为喻,说明杨秘监的画作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映照出各种形态的马,但又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形象,就像镜中之影,随物而变,却又无处不在。
最后,“杨侯具此眼,透脱向上路。万马落人间,盖證龙眠误。”诗人赞扬杨秘监拥有洞察万物的眼力,他的画作如同引领人们走向更高深的艺术境界,将千变万化的马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证明了龙眠和尚画马的局限性,也展现了杨秘监超越前人的艺术成就。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不仅赞美了杨秘监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创新与超越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