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时复中之兴已高,是非一付与春醪。
向来醉眼略四海,粗记柴桑人姓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名为《次韵宋尚书山居·醉陶轩》。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时复中之兴已高"一句,表达了诗人生活在山中的平淡与自得,他不再追求外界的繁华与喧嚣,而是找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宁静。"是非一付与春醪"则是说将世间的评价和纷争都浸泡在春天的酒中,显然这是诗人超脱尘俗的一种表达。
"向来醉眼略四海"一句,通过醉眼观世界,意味着诗人的胸襟开阔,他的心灵之境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人物关系和地域限制。"粗记柴桑人姓陶"则是说诗人虽然对世间的事物记得不多,但却还能记起远古的隐士柴桑,及其姓氏为陶。这表明诗人的心中有一份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醉酒、山居等意象,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详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一船明月秋江冷,曾与梅花有约来。
谁唤雪溪回短棹,宁孤何逊莫孤梅。
杜曲无边风露秋,瓮头酒熟了无忧。
一诗连夜穿兵卫,略似齐城战火牛。
赢得萧萧两鬓秋,山城斗大转多忧。
人间纵有万钱鹤,身外何如十具牛。
不须把浅不防秋,底事山樵亦过忧。
说与诸公那解此,但知两角战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