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修书

云母新笺香粉透。题来险韵多安顿。寄与郎家。

好嘱宾鸿新付他。钉封书样成蝴蝶。

小篆模糊难认得。指染红云。缄记须看螺印纹。

形式: 词牌: 偷声木兰花

鉴赏

这首《偷声木兰花·修书》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精心修书的情景,充满了古典美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首先,“云母新笺香粉透”,开篇即以云母制成的精致信纸和香粉渲染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高雅而神秘的书写环境。云母,古代文人常用以制作信纸,其质地细腻,色泽温润,象征着书信的珍贵与美好。香粉透,则暗示了信纸经过香料的熏染,不仅增添了香气,也寓意着情感的深厚与细腻。

“题来险韵多安顿”,接着描述女子在信中巧妙地运用了复杂而富有变化的韵律,使得文字既具美感又易于理解,体现了她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艺术造诣。这里的“险韵”指的是在诗歌中使用难度较高的韵脚,需要巧妙安排才能使整首诗流畅自然,显示出女子在文学上的高超技艺。

“寄与郎家,好嘱宾鸿新付他”,表达了女子将书信交付给使者(宾鸿,古人常以鸿雁比喻使者或信使),寄托着对远方爱人深切的思念与期待。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女子的深情,也蕴含了对信使安全送达书信的祝愿。

“钉封书样成蝴蝶”,形象地描绘了书信被精心封好,如同蝴蝶般轻盈而美丽。这里不仅赞美了书信的外观,更隐喻了女子对书信内容的珍视和对传递情感的重视。

“小篆模糊难认得”,说明书信上用的小篆字体可能因为时间久远或书写时的匆忙而变得难以辨认。这既是对书信保存条件的一种无奈描述,也暗含了对书信内容深藏不露、需仔细品味的期待。

“指染红云,缄记须看螺印纹”,最后两句描绘了女子在书写过程中手指沾染了红色墨迹,以及在信封上留下螺纹状的印记作为收信人的标记。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书信的个性化特征,也体现了女子在传递情感时的细心与周到。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女子在书信中倾注的心思和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是一幅充满古典韵味和情感深度的画面。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醉花阴.语花

露沁香心花中酒。月下低垂首。

掩映绿樽中,弱质离披,如何风前抖。

美人笑把花枝嗅。欲与花为友。

悄自向花言,不解相思,何事如奴瘦。

形式: 词牌: 醉花阴

雨中花.题襄阳署壁

案上新诗数种。窗外轻烟一捧。

午后浓阴,白云骀荡,遮得山无缝。

小摘草花聊作供。不比江南春仲。

看红紫全稀,燕处荒巢,犹做雕梁梦。

形式: 词牌: 雨中花令

河传.秋夜寓鹫峰书院

月小。云绕。烟丝如袅。银湾如晓。点兰缸。理书床。

人悄。月光惊宿鸟。怜此夜传梅信杳。闺中少。

空寄文无草。掷离觞。煮梅香。他乡。衾寒觉夜长。

形式: 词牌: 河传

雨中花.幼小

幼小未将情字省。偶向着、养娘閒问。

道有游郎,曾报香帕,不识他因怎。

见得养娘微一哂。却半晌、低头自忖。

再记游郎,重看香帕,满面都红沁。

形式: 词牌: 雨中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