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寺荒凉却充满文人雅趣的画面。首句“坏壁苍苍上绿苔”以“坏壁”和“绿苔”勾勒出寺庙历经岁月沧桑的景象,墙壁破败,青苔蔓延,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着,“笼纱无复护尘埃”一句,通过“笼纱”的消失,形象地表现了时光流逝,曾经可能有的装饰或保护已不复存在,寺院显得更加荒寂。
“只应枉驾游山客,总为坡仙宝墨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提到的“游山客”可能是对访客的泛称,而“坡仙”则是对苏轼的尊称,因为苏轼曾有题字于净慧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只应枉驾游山客”表达了一种遗憾,即那些前来游览的游客或许只是偶然路过,并非特意为了欣赏苏轼的墨宝而来;而“总为坡仙宝墨来”则强调了苏轼书法的魅力,即使在如此荒废的寺庙中,他的墨迹依然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成为一处文化胜地。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净慧寺在时间长河中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力量,即便环境衰败,但因历史人物的印记,仍能吸引文人墨客,传递出深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