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即事呈林阳仲何人止(其二)

炙月人难暖,嘶风夜转寥。

如何当此际,都不像元宵。

烛泪民膏尽,金声贼胆骄。

重城刚下钥,是处踏星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时的凄凉景象,通过对比元宵节应有的热闹与实际的冷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

首联“炙月人难暖,嘶风夜转寥”,以“炙月”比喻明亮的月亮,却难以给人带来温暖,暗示了人心的寒冷。而“嘶风夜转寥”则描绘了夜晚风声凄厉,空旷寂寥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

颔联“如何当此际,都不像元宵”,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当前情景与传统节日气氛不符的惊讶和感慨。元宵节本应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喜庆时刻,但现在却显得异常冷清,这背后可能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颈联“烛泪民膏尽,金声贼胆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这里,“烛泪”象征着人民的辛劳和牺牲,“民膏尽”意味着民脂民膏被榨取殆尽;“金声”指权贵或统治者的言论或行动,“贼胆骄”则形容他们肆无忌惮、傲慢自大。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统治阶层的贪婪与傲慢。

尾联“重城刚下钥,是处踏星桥”,描绘了城市在夜晚的静谧,但同时也暗示了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前行。这里的“重城下钥”可能指的是城门关闭,象征着一天的结束,而“踏星桥”则可能是比喻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出路,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元宵节应有的热闹与实际的冷清,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露,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何文玉青浪园(其一)

微澜轻漾绿,空影发天青。

出郭尘方静,到山眼独醒。

阴廊依岸转,霁阁与烟停。

步步堪延伫,回飙瑟瑟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过何文玉青浪园(其二)

虹背桥平跨,沙心柳突穿。

水能周户外,山亦到堂前。

此地居然胜,谁云远特偏。

迟来应选屐,踏遍好林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春日客集歇园

乡心无日夜,飞梦绕天涯。

远道空怀友,残年喜到家。

相逢开臈酒,小步阅春华。

薄酌花阴下,荒池两部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偶作示儿侄

劳骛嗟身事,放閒暂适情。

先人遗素业,若辈谢躬耕。

入世宁无累,惭人说寡营。

行藏吾早定,忧汝学难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